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有其定义、发生率、可能机制、临床特点,可通过暂停母乳喂养观察来判断,健康足月婴儿和早产儿应对及注意事项不同,健康足月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并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早产儿需更谨慎监测胆红素水平并及时干预。其发生率因地区等有差异,可能机制包括肠道重吸收增加和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临床特点为生后3-8天出现黄疸且持续久、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暂停母乳喂养后黄疸明显减轻可支持诊断,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有一定回升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与发生率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出现黄疸,且胆红素水平较高,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其发生率因地区和研究对象不同略有差异,一般在母乳喂养儿中占一定比例,有研究显示部分地区母乳喂养儿中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可达一定数值,通常在排除其他引起黄疸的病因后考虑此诊断。
二、母乳性黄疸的可能机制
(一)肠道重吸收增加
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建立相对缓慢且独特,肠道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这种酶能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从而增加了肠道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黄疸。
(二)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
母乳中的一些脂肪酶、激素等成分可能对胆红素的代谢产生影响。例如,有研究推测母乳中的某些脂肪酶可能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过程,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干扰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途径,进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三、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一)出现时间
通常在生后3-8天出现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有的可长达1-3个月。与生理性黄疸不同,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
(二)胆红素水平
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胆红素水平可较高,有的可达较高数值,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嗜睡、拒奶等表现,生长发育正常。
四、母乳与婴儿黄疸的关系判断
(一)暂停母乳喂养观察
如果怀疑母乳性黄疸,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为人工喂养。在此期间观察黄疸变化,若暂停母乳喂养后黄疸明显减轻,血清胆红素下降超过50%,则支持母乳性黄疸的诊断。
(二)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情况
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一般回升幅度不会达到暂停母乳喂养前的水平,且婴儿一般情况良好。
五、特殊人群(婴儿)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健康足月婴儿
对于健康足月且一般情况良好的母乳喂养婴儿,若考虑母乳性黄疸,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当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如超过光疗标准等情况),需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光疗等。同时,要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体重增长、精神状态等。
(二)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其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处理需更加谨慎。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在监测胆红素水平时,需根据早产儿的日龄、出生体重等因素来确定安全的胆红素水平范围,一旦胆红素水平接近可能需要干预的数值,应及时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如光疗等,同时要关注早产儿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的整体状况,包括喂养耐受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