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颅内动脉瘤(约占50%-85%,与遗传、血管发育异常等有关,儿童也可因胚胎发育等致其发病)和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胚胎期形成,随年龄增长可能破裂);后天性因素有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病变形成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硬化(致动脉壁薄弱处膨出形成动脉瘤破裂)、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引起动脉炎致血管破裂)、外伤(头部外伤致脑血管破裂出血)、抗凝或溶栓治疗(凝血功能受影响致出血风险增加)。
一、先天性因素
1.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85%。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使动脉管壁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的形成与遗传因素、血管发育异常等有关,在儿童中也可能存在先天性的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的先天性因素导致的动脉瘤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壁发育不完善等相关,比如一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儿童发生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的风险。
2.脑血管畸形: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其中动静脉畸形(AVM)较为常见。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团状异常血管,血管壁薄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能存在,对于有脑血管畸形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血管畸形部位的血管破裂都可能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的脑血管畸形可能在胚胎发育时期就已形成,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承受血流压力等,到一定阶段可能破裂。
二、后天性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对血管的损伤更易导致动脉瘤形成和破裂。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长期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要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需要积极控制血压以减少血管损伤风险。
2.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血流的冲击可导致动脉壁薄弱处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进而破裂出血。动脉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有动脉硬化的患者,血管的稳定性下降,更容易出现动脉瘤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通过控制血脂、血压等综合措施来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3.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动脉炎,使动脉管壁受损,容易发生破裂出血。例如,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细菌栓子可随血流到达脑动脉,引起动脉炎,导致血管破裂;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等也可能累及脑血管,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感染因素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特定感染人群中需要关注,比如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脑血管情况,因为感染可能累及脑血管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4.外伤:头部外伤可导致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无论是轻度头部外伤还是严重的颅脑外伤,都有可能引起脑血管的损伤而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于有头部外伤史的患者,尤其是外伤后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时,要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需要及时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头部外伤的原因不同,儿童可能更多见于摔倒、碰撞等,成年人可能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有关,外伤后都需要重视对脑血管的评估。
5.抗凝或溶栓治疗:正在接受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或溶栓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其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并且注意观察是否有头痛、意识改变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症状。对于需要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的患者,医生会权衡利弊,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出血倾向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风险更高,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