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膝盖后先急性期处理,包括休息制动、冰敷、加压包扎;然后评估损伤程度,自我初步判断后就医专业评估;再根据损伤类型治疗,软组织损伤分轻度和严重情况处理,骨折分无明显移位和明显移位处理;接着进入康复阶段,有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训练及物理治疗;最后预防复发,要运动前充分热身、选合适运动装备、注意运动强度和姿势,不同年龄人群各有注意事项,有基础病史者需更谨慎。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运动损伤膝盖后应立即停止运动,避免继续加重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如儿童骨骼肌肉发育尚不完善,更需严格制动,防止损伤进一步累及骨骼等结构;成年人若继续活动可能导致韧带、半月板等损伤加重。
2.冰敷:在损伤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冰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不同年龄人群冰敷时需注意温度和时间,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冰敷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也不宜过低。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膝盖进行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但包扎力度要适中,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加压效果。
二、评估损伤程度
1.自我初步判断:观察膝盖是否有明显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等情况。例如,若膝盖出现严重畸形,可能涉及骨折等较严重损伤。不同性别在运动损伤概率和损伤类型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自我初步判断主要依据损伤表现。
2.就医专业评估: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如X线检查可明确是否有骨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清晰显示韧带、半月板、软骨等软组织损伤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膝关节疾病的患者,更需及时就医评估,因为基础病史可能影响损伤的判断和处理。
三、根据损伤类型治疗
1.软组织损伤
轻度韧带拉伤等:在急性期处理后,可进行康复训练,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等轻柔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对于儿童,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训练加重损伤;成年人康复训练可逐渐增加强度,但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严重软组织损伤: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石膏固定等措施,严重的韧带断裂等可能还需要手术治疗。
2.骨折
无明显移位骨折: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关注愈合进程;成年人则要遵循骨折固定的常规时间和康复要求。
明显移位骨折:多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等治疗。
四、康复阶段
1.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主要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多次。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训练强度和频率可适当调整,儿童以保证安全和不影响生长发育为前提,成年人可逐步增加强度。
中期康复: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同时,可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等,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
后期康复:进行力量训练和功能恢复训练,如进行深蹲等训练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训练计划,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要谨慎,避免因康复训练不当加重基础病情。
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声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膝关节的恢复。热敷一般在损伤48小时后进行,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不同年龄人群物理治疗时需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把控,儿童皮肤敏感,物理治疗要更加轻柔。
五、预防复发
1.运动前准备: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慢跑、动态拉伸等,让膝关节及周围肌肉、韧带等做好运动准备。不同年龄人群热身活动的方式和时间有所不同,儿童热身时间可相对较短,但也要达到充分激活身体的效果;成年人热身要更加全面和充分。
2.选择合适运动装备:佩戴合适的护膝等运动装备,为膝关节提供一定的保护。选择护膝时要注意尺寸合适,儿童要选择适合儿童体型的护膝,确保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又能起到保护作用;成年人可根据运动项目选择不同类型的护膝。
3.注意运动强度和姿势: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同时,要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如跑步时保持身体直立、膝关节运动轨迹正常等,减少膝关节的异常受力,降低再次损伤的风险。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选择运动项目和强度时更要谨慎评估自身状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