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从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监测,卧床休息时要注意穿刺部位护理与活动逐步进行,饮食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还要预防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并注意药物使用事项。生命体征监测要关注血压等,神经系统监测看意识等情况;卧床时平卧制动防出血,逐步活动要避免剧烈;穿刺点要观察有无异常并避免受压;饮食按原则且特殊人群有要求;要预防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药物使用遵医嘱并知注意事项。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关注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血压波动可能影响手术效果,一般需将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如收缩压维持在100-140mmHg左右,术后最初几小时内可能需要频繁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更为重要,因为这类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波动的风险相对更高。
2.神经系统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活动等情况。脑动脉瘤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术后神经系统的变化能及时反映病情变化。例如意识状态从清醒变为嗜睡或昏迷,可能提示颅内有出血等并发症;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也可能是颅内压升高或其他神经系统问题的表现。对于老年患者,本身神经系统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术后神经系统监测需更加细致,因为其对病情变化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卧床与活动注意事项
1.卧床休息: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定时间,一般建议平卧24-48小时左右,穿刺部位需要制动,防止穿刺点出血。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舒适,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还需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锻炼,同时家属可协助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按摩等。
2.逐步活动:在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可逐步进行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过度活动。一般先在床上进行肢体的屈伸等活动,然后逐渐坐起、下床活动。活动时要有人陪伴,防止跌倒。对于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的患者,活动要更加缓慢、谨慎,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例如先坐起10-15分钟,无不适后再尝试短距离行走,行走时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工具。
穿刺部位护理
1.观察穿刺点: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红肿、疼痛等情况。如果发现穿刺点有渗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术后穿刺部位一般会覆盖敷料,要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差,穿刺部位的护理更为重要,要严格观察穿刺点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避免穿刺点受压:患者要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弯曲或受压,睡觉时尽量采取平卧或穿刺对侧卧位,防止穿刺点受到压迫而引起出血或影响愈合。
饮食注意事项
1.饮食原则:术后饮食要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身体恢复。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维生素有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高血压患者,要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g;对于高血脂患者,要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2.特殊人群饮食:老年患者胃肠功能可能较弱,饮食要注意少食多餐。糖尿病患者则需要根据血糖情况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可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并发症预防与观察
1.出血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症状,头痛可能是颅内再出血的表现,呕吐可能与颅内压升高有关。如果出现头痛进行性加重、呕吐频繁等情况,要及时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出血并发症并处理。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出血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严密地观察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
2.脑血管痉挛: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意识改变、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脑血管痉挛的表现。脑血管痉挛可能导致脑缺血,严重影响预后。术后可通过使用尼莫地平等药物预防脑血管痉挛,但需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脑动脉硬化等,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风险相对较高,要加强监测。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术后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医嘱。要了解所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等,但具体的药物服用指导严格禁止涉及,仅需知晓药物使用的大致注意事项即可。例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