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进行多方面护理,包括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监测,儿童更频;意识状态每1-2小时用GCS评估)、休息与体位(绝对卧床4-6周,头高位15°-30°)、呼吸道护理(保持通畅、吸氧)、饮食护理(营养支持、保持大便通畅)、并发症预防(防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心理护理(评估沟通给心理支持)。
一、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需密切关注,因为血压过高可能加重出血,过低可能影响脑灌注,一般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并记录,若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变化,如血压突然升高至收缩压>180mmHg或降低至<90mmHg,呼吸频率异常增快或减慢等,需及时报告医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要加强监测频率,婴儿可能每10-15分钟监测一次。
2.意识状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评估,每1-2小时评估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导致患者意识障碍,如从清醒变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若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提示病情可能恶化,需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基础的认知功能减退,更要细致观察意识状态的微小变化。
二、休息与体位
1.绝对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任何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情绪激动等。绝对卧床休息可以减少再出血的风险,因为活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从而使颅内已有的动脉瘤等病变破裂再次出血。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卧床休息的环境安静舒适,家长需协助限制患儿的活动,防止其自行起身或剧烈哭闹等。
2.体位选择:一般取头高位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头部适当抬高可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液循环。对于昏迷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合理安置体位,防止肺部并发症和压疮等。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必要时进行吸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因意识障碍导致呼吸道分泌物积聚,若不及时清理,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和窒息。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呼吸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更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吸痰时的操作轻柔,选择合适的吸痰管,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2.吸氧: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情况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吸氧可以改善脑缺氧状态,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2-4L/min。
四、饮食护理
1.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昏迷患者可通过鼻饲补充营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促进身体恢复,高蛋白饮食有助于组织修复,维生素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鼻饲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速度和量,防止误吸。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营养需求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2.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避免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升高。用力排便会使腹压增加,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其肠道功能可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饮食调节和排便情况的观察。
五、并发症预防
1.预防肺部感染:除了呼吸道护理外,还要注意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定期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肺部感染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良好的病室环境可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对于免疫功能较低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更要加强病室的消毒管理。
2.预防压疮: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或减压敷料。压疮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感染风险,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皮肤娇嫩,要选择合适的翻身方法和保护措施。
3.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被动活动,如屈伸踝关节、膝关节等,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主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和长期卧床的患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六、心理护理
1.心理评估与沟通: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担忧和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往往因病情较重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安抚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家长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