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属于脑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从发病机制来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所有病例的75%~80%,其次为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等。当这些病变的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和脑血管,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如脑血管痉挛、颅内压升高、脑水肿等,进而导致脑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上,患者多突然发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剧烈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从短暂意识模糊到深度昏迷不等,严重者可在发病后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此外,还可能伴随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检查,发病早期CT可清晰显示蛛网膜下腔内的高密度出血影,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如果CT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可进行腰椎穿刺检查,发现脑脊液呈均匀血性则可确诊。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必要时需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处理原发病灶,如动脉瘤夹闭、栓塞等。该病病情凶险,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较为重要,但如果延误诊治,可能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