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良性妇科疾病多发生于特定年龄段经产妇等,病因包含子宫肌层损伤,病理特征为子宫均匀性增大且肌层有异位内膜腺体间质,临床表现有经量异常、进行性加重痛经等,诊断借助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药物、手术及其他治疗方式,特殊人群如育龄期、围绝经期及有基础疾病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引起的一种良性妇科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少数可见于年轻未育女性。
二、病因
1.子宫肌层损伤: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可导致子宫肌层损伤,使基底层子宫内膜得以侵入肌层,这是主要病因之一。例如,有过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发生子宫腺肌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病理特征
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肌层切面可见子宫肌层增厚,肌层内有呈岛状分布的异位内膜腺体及间质,病灶处肌纤维增生肥大。
四、临床表现
1.经量异常: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
2.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常位于下腹正中,经期开始即出现,且持续整个经期。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被发现。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月经情况、妊娠分娩史、宫腔操作史等。
2.妇科检查: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有压痛。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方法,可见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有时可见小的液性暗区;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但费用相对较高。
六、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痛经症状,如布洛芬等;对于有避孕需求的患者,可使用含左炔诺孕酮的宫内节育系统,能减少经量并缓解痛经。
2.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无生育需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等。
3.其他治疗: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考虑聚焦超声等治疗方式,但需谨慎评估对生育的影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需求,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治疗方式对生育功能的影响,优先考虑对生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或聚焦超声等,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围绝经期女性:症状较轻者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痛经;症状严重且无生育需求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治疗。
3.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如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治疗对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