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房结构改变(如年龄增长致心房肌退行性变、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累及心房引发结构和功能变化)、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长期致心房重构、糖尿病致代谢紊乱及可能的不良生活方式加重影响)、生活方式因素(吸烟刺激交感神经、过量饮酒影响心肌电活动和收缩功能)、遗传因素(部分房颤具遗传易感性)以及其他疾病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加快代谢增房颤风险、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缺氧等诱发心房重构增风险)。
一、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相关因素
(一)心房结构改变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房肌纤维会发生退行性变等改变,例如老年人心房肌细胞内胶原纤维增多等,使得心房的结构和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增加房颤发生风险。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2.心脏疾病:像风湿性心脏病,长期的风湿性炎症会累及心房,导致心房壁增厚、纤维化等,影响心房正常的电活动和机械功能;心肌病患者,无论是扩张型心肌病还是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的病变都可能干扰心房的正常节律维持,从而引发房颤。
二、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因素
(一)高血压
1.血压水平影响:长期高血压会使心房压力负荷增加,引起心房重构。高血压患者心房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电传导特性改变,容易导致房颤的发生。临床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比血压正常者高23倍。
2.性别差异:在高血压相关房颤发生中,女性可能有其特殊的生理因素影响。例如女性在绝经前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心房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同影响,使得女性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情况有一定特点,但总体上高血压是房颤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二)糖尿病
1.代谢紊乱影响: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糖、脂肪等代谢紊乱,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还会导致心肌细胞内物质代谢异常,进而引起心房电生理特性改变,增加房颤发生几率。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升高约1倍。
2.生活方式关联: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如饮食控制不佳、运动不足等,这些因素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间接促进房颤的发生。
三、其他相关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还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性,增加房颤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房颤的发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约50%。
2.过量饮酒: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和收缩功能,长期大量饮酒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短期大量饮酒也可能诱发房颤发作,例如一些过量饮酒后出现房颤急诊的病例报道。
(二)遗传因素
部分房颤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心脏离子通道功能等,导致心脏电生理异常,增加个体发生房颤的可能性。虽然遗传因素在房颤发病中所占比例相对有限,但对于有家族房颤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心脏健康状况。
(三)其他疾病影响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节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高,约有15%20%的甲亢患者会并发房颤,积极治疗甲亢对于预防房颤发生有重要意义。
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导致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诱发心房重构,增加房颤发生风险。研究显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