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损伤引发的腹膜急性炎症反应,病因分继发性(多因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等致,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需氧菌为主)和原发性(腹腔内无原发病灶,细菌经血行等侵入,常见溶血性链球菌等),分类有继发性(因腹腔内器官病变致炎症扩散需手术干预)和原发性(无腹腔内初始病灶,部分可保守治疗但需明确感染源处理),临床表现有腹痛等,诊断包括病史采集等,治疗有非手术(适用于病情较轻等,措施有禁食等)和手术(适用于非手术不缓解等情况),特殊人群儿童需密切监测等、老年人诊断需细致等、妊娠期女性要兼顾胎儿选药监测。
一、定义
急性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如胃液、胆汁、胰液等)或物理性损伤等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反应。
二、病因
(一)继发性腹膜炎
临床最为常见,多因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伤寒肠穿孔等)、外伤致腹壁或内脏破裂、腹腔内脏器炎症扩散(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蔓延至腹膜)等所致,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需氧菌为主。
(二)原发性腹膜炎
腹腔内无原发病灶,细菌经血行(如呼吸道或泌尿系感染灶的细菌入血)、淋巴途径或女性生殖系等侵入腹腔引起,常见病原菌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杆菌等。
三、分类
(一)继发性腹膜炎
因腹腔内器官病变引发,炎症扩散至腹膜,多需手术干预控制原发病灶。
(二)原发性腹膜炎
无腹腔内初始病灶,通过血行等途径感染腹膜,部分可通过保守治疗改善,但需明确感染源并针对性处理。
四、临床表现
(一)腹痛
为最主要症状,一般剧烈且持续,深呼吸、咳嗽、转动身体时疼痛加剧,疼痛多自原发病变部位开始,随炎症扩散延及全腹。
(二)恶心、呕吐
早期为反射性呕吐,晚期因麻痹性肠梗阻可呈持续性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胆汁等。
(三)体温、脉搏变化
发病初期体温正常,之后逐渐升高,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升高,脉搏多随体温升高而加快,若脉搏快而体温反而下降,常提示病情恶化。
(四)感染中毒症状
可出现高热、脉速、呼吸急促、大汗、口干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面色苍白、虚弱、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四肢发冷、呼吸浅快、血压下降、神志恍惚或不清等感染性休克表现。
五、诊断
(一)病史采集
了解发病前有无腹部外伤、腹痛等相关病史。
(二)症状与体征
依据腹痛、恶心呕吐、体温脉搏变化及感染中毒表现等。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麻痹、腹腔内积液等。
3.超声检查:可发现腹腔内游离液体等。
六、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病情较轻或病程较长超过24小时且腹部体征已减轻或有减轻趋势者,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应用抗生素、补充热量和营养支持、镇静、止痛、吸氧等。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经非手术治疗6-8小时后(一般不超过12小时),腹膜炎症状及体征不缓解反而加重者;腹腔内原发病严重(如胃肠道穿孔、胆囊坏疽、绞窄性肠梗阻等);腹腔内炎症较重,有大量积液,出现严重肠麻痹或中毒症状,尤其是有休克表现者;腹膜炎病因不明确,且无局限趋势者。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评估病情变化,积极抗感染及支持治疗,治疗中需充分考虑儿童肝肾功能发育特点,谨慎选择药物。
(二)老年人
机体功能衰退,对炎症反应能力下降,诊断时需更细致,避免漏诊误诊,治疗上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三)妊娠期女性
发生急性腹膜炎时,要兼顾胎儿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抗感染药物需谨慎选择,密切监测胎儿宫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