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损伤引发的腹膜急性炎症反应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多因血行等感染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等,继发性最常见由腹腔脏器穿孔等引起致病菌以大肠杆菌为主,病理生理有腹膜渗出后期变脓性致液体积聚引发紊乱等,临床表现症状有腹痛等体征有腹部体征及全身表现,辅助检查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依据病史等综合判断需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鉴别,特殊人群儿童表现不典型老人症状轻孕妇需权衡母婴安全。
一、定义
急性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如胃液、胆汁、胰液等)或物理性损伤等因素引发的腹膜急性炎症反应,可分为原发性腹膜炎与继发性腹膜炎。
二、病因
(一)原发性腹膜炎
多因血行感染、淋巴途径感染或女性生殖道上行感染等所致,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等患者,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二)继发性腹膜炎
最为常见,多由腹腔脏器穿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阑尾穿孔等)、破裂(如肝脾破裂等)、炎症扩散(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蔓延)等引起,致病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常为混合感染。
三、病理生理
腹膜受刺激后,会出现渗出反应,渗出液中含大量中性粒细胞、细菌及纤维蛋白等,初期为浆液性渗出,后期可因细菌感染变为脓性。炎症反应可导致腹腔内液体大量积聚,引发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因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且炎症扩散可累及全腹或形成局部脓肿。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痛:为最主要且突出的症状,多呈持续性剧痛,深呼吸、咳嗽或转动身体时疼痛加剧,疼痛部位多与原发病灶所在部位一致,如胃十二指肠穿孔时疼痛起始于上腹部,随病情进展可扩散至全腹。
2.恶心、呕吐:早期因腹膜刺激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后期若发生麻痹性肠梗阻,可呕吐出黄绿色胆汁甚至粪样物。
3.发热:发病初期可伴有低热,随病情进展体温逐渐升高,若为化脓性腹膜炎,体温可显著升高。
(二)体征
1.腹部体征:可见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其中腹肌紧张是腹膜炎的重要体征,胃肠穿孔时因胃肠内气体进入腹腔,可出现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腹腔内积液较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2.全身表现:患者可出现精神萎靡、乏力、脉搏加快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等。
五、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腹腔穿刺可抽出脓液,通过脓液涂片及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指导抗生素应用。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立位X线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多见于胃肠穿孔);腹部X线可了解有无肠麻痹及肠管扩张等情况。
2.CT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内原发病灶(如脓肿、穿孔等)及积液情况,对继发性腹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如腹腔脏器穿孔、炎症等病史)、典型临床表现(腹痛、腹膜刺激征等)及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腹腔穿刺等)综合判断。
(二)鉴别诊断
需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异位妊娠破裂等急腹症鉴别。急性胰腺炎多有暴饮暴食史,腹痛多位于左上腹,血、尿淀粉酶升高;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部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血等。
七、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腹膜炎表现常不典型,腹痛、腹膜刺激征可能较轻,易被忽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老年人
老年人反应迟钝,腹膜炎症状可能较轻,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但病情进展往往较快,需加强病情监测,警惕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三)孕妇
孕妇患腹膜炎时,需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应权衡母婴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及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