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有典型症状和不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主要是胸痛(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性质等有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全身症状(发热等,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典型症状包括胃肠道症状(易被误诊,受多种因素影响)、放射性疼痛(定位可能不准确,受多种因素影响)、无症状情况(部分患者无典型症状,易漏诊误诊,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典型症状
(一)胸痛
1.特点: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伴有烧灼感,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约70%-8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且疼痛持续时间往往长于一般心绞痛的几分钟。
2.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患者敏感,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部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而被误当作消化系统疾病。
3.性别因素影响: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胸痛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些女性患者可能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如颈部、下颌、牙齿等部位的疼痛,或者仅有胸闷等症状,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及疼痛感知差异有关。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症状可能更典型且更容易被识别;而生活方式相对健康的人群,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胸痛表现也符合上述特点,但需提高警惕。
5.病史影响: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往往更具特征性,且可能在原有心绞痛的基础上加重,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等。
(二)全身症状
1.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这是由于坏死心肌吸收引起的发热,属于吸收热。例如,相关研究显示,约一半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8℃上下。
2.其他全身症状:还可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这些全身症状是机体对心肌坏死的一种应激反应。年龄较大的患者全身反应可能相对较弱,而年轻患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明显一些;女性患者在全身症状的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需结合个体情况判断;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全身症状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导致症状表现不典型或加重病情评估的难度。
二、不典型症状
(一)胃肠道症状
1.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等胃肠道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例如,约15%-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梗死区域刺激迷走神经,更容易出现胃肠道症状。
2.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本身可能有所减退,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胃肠道症状可能更为突出,且更易被忽视,因为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胃肠道不适可能被归咎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3.性别因素影响:男女在胃肠道症状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关注自身其他系统症状较少而更容易因胃肠道症状被误诊。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胃肠道症状可能不被首先考虑为心脏问题,而生活方式健康但突然出现胃肠道不适的人群,也需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5.病史影响: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胃肠道症状可能会被原有疾病掩盖,增加诊断难度;而无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突然出现胃肠道症状伴胸痛等不典型表现时,需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
(二)放射性疼痛
1.表现:疼痛可放射至肩部、背部、左臂内侧、颈部等部位。例如,疼痛放射至左臂内侧较为常见,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左臂内侧疼痛,而忽视了心脏问题。
2.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由于感觉神经退化等原因,放射性疼痛的定位可能不准确,可能多个部位都有不适感,增加诊断的复杂性。
3.性别因素影响:男女在放射性疼痛的部位上无明显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在疼痛放射部位的感知上与男性类似,但仍需综合判断。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有肩部、颈部劳损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放射性疼痛可能被误当作局部劳损引起的疼痛,而生活方式相对轻松的人群出现放射性疼痛时需提高对心脏疾病的警惕。
5.病史影响:有肩部、颈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放射性疼痛可能被原有疾病干扰诊断,而无相关病史的人群出现放射性疼痛伴胸痛等症状时,要优先考虑心脏方面的问题。
(三)无症状情况
1.表现: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可能无明显的胸痛等典型症状,仅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例如,在临床中约有10%-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无症状性心肌梗死,这些患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
2.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基础疾病多等原因,更易出现无症状性急性心肌梗死,且病情可能进展迅速,因为其机体的应激反应相对较弱,对疼痛等不适的感知不敏感,容易延误治疗。
3.性别因素影响:女性无症状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与男性相近,但由于女性对心脏疾病的警惕性相对较低等原因,可能更容易被忽视。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即使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也可能因身体对疼痛等刺激的耐受性等因素而表现为无症状,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而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出现非特异性症状时也不能放松警惕。
5.病史影响: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等原因,对疼痛的感知减退,更容易出现无症状性急性心肌梗死,且糖尿病患者本身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果更严重,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非特异性症状时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