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通常是由心脏结构性病变、电解质紊乱、药物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等原因引起。
1.心脏结构性病变
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就容易引发室性早搏。还有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会干扰心脏正常的电传导,进而产生室性早搏。
2.电解质紊乱
血液中钾、钠、钙、镁等电解质浓度异常,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例如低钾血症,会使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减小,自律性增高,容易产生异常的电冲动,引发室性早搏;低镁血症也会对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诱发室性早搏。比如洋地黄类药物,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但过量使用时会导致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引发心律失常,其中就包括室性早搏;还有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打破心脏原有的电平衡,导致室性早搏出现。
4.神经内分泌因素
当人体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释放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可使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高,传导性改变,从而诱发室性早搏。此外,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身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也容易引发室性早搏。
若频繁出现室性早搏,或伴有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至出现晕厥等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