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可能与年龄与性别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基础疾病因素等原因有关,可以采取药物复律、电复律、导管消融治疗等方法治疗。
一.原因
1.年龄与性别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群体中房颤患病率明显升高,可能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退变有关,如心肌纤维化、心脏传导系统老化等。女性在绝经前房颤发病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发病风险显著上升,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2.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吸烟还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心房重构,从而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心肌病,影响心肌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引发心房颤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也可能诱发房颤发作,过量饮酒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明显高于偶尔饮酒或不饮酒者。
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代谢功能紊乱,血脂、血糖易升高,体重增加,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包括房颤。规律运动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提高心脏对压力的适应能力,缺乏运动则会破坏这种平衡,增加房颤发生几率。
3.基础疾病因素
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左心房压力负荷增加,导致心房肌肥厚、纤维化,影响心房的电传导,从而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电生理异常,进而引发房颤。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较高,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数天内房颤的发生率可达10%-20%。
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房内血液淤积,心房扩大,容易导致心房肌电活动紊乱,是房颤常见的合并症之一,约30%-40%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房颤。
瓣膜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病变等,瓣膜病变导致心房压力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长期可引发心房重构,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二.治疗
1.药物复律
可遵医嘱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尝试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有效。
2.电复律
对于药物复律无效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可采用电复律治疗,即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电复律起效迅速,但需要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且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3.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能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电传导通路,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考虑母婴安全等因素;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则需要在抗凝与出血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出血风险较低的新型口服抗凝药或调整华法林剂量并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