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和脑血栓有区别,定义上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多样,脑血栓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在动脉壁病变基础上血管腔内形成血栓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发病机制上脑梗死更宽泛,含多种类型,脑血栓主要基于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影像学表现上脑梗死头部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见低密度灶,MRI早期可发现病灶,脑血栓表现符合相应血管供血区梗死改变;危险因素上脑梗死普遍危险因素有多种,不同类型有侧重,脑血栓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特殊人群需关注相关情况降低发病风险
脑梗死: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多样,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
脑血栓: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基础上,血管腔内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发病机制方面
脑梗死:涵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更为宽泛,除了脑血栓形成,还包括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型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血压过低或心输出量骤减等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脑血流量不足而发生的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是大脑深部小动脉闭塞引起的微小梗死灶,多与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硬化有关)等不同类型。
脑血栓:主要是基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在局部聚集形成血栓,逐步使血管闭塞。
影像学表现方面
脑梗死:头部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在早期就可发现病灶,DWI(弥散加权成像)等序列能更早地显示缺血半暗带等情况。
脑血栓:头部CT及MRI表现符合相应血管供血区的梗死改变,可明确看到血管闭塞相关区域的脑组织异常信号。
危险因素方面
脑梗死:普遍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高龄等,不同类型的脑梗死可能有其特定的危险因素侧重,比如脑栓塞可能与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关系密切。
脑血栓:主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长期吸烟等,这些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引发血栓。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群,本身血管弹性下降、易有基础疾病,更需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积极戒烟限酒等以降低脑梗死和脑血栓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心脏疾病的人群,尤其是心房颤动患者,需积极控制心律等,预防脑栓塞相关的脑梗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