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综合征,依病因分外伤性与非外伤性,非外伤性中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病因还包括脑血管畸形等,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等,诊断可通过头颅CT等,治疗有一般治疗、降颅压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老年人需控基础病等,儿童需查诱因等。
一、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发的临床综合征,依据病因不同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非外伤性中颅内动脉瘤破裂是最常见病因。
二、病因
1.颅内动脉瘤:约85%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支处。2.脑血管畸形:青少年多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以动静脉畸形为主。3.高血压动脉硬化: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减退、血压波动易致血管破裂出血。4.其他:如moya-moya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引发,但相对少见。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突发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常伴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2.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部分患者有眼部症状,如玻璃体下片状出血等。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首选,发病早期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有助于快速诊断。2.腰椎穿刺:若头颅CT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可行腰椎穿刺,可见均匀血性脑脊液,红细胞数明显增多,可含皱缩红细胞。3.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重要检查方法,能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保持环境安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因素。2.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3.防治再出血:应用抗纤溶药物,如氨基己酸等,减少动脉瘤周围血块溶解导致的再出血风险。4.防治脑血管痉挛: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改善脑血管痉挛情况。5.手术治疗:对于明确病因是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等。
六、预后及康复
1.预后:预后与出血量、病因及是否及时治疗等相关。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若未及时处理,再出血风险高,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脑血管畸形引起者经及时治疗后部分可获得较好预后。2.康复:病情稳定后需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康复,康复过程需根据患者具体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控制基础疾病,预防再出血及并发症发生,康复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2.儿童: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需特别注意查找诱因,避免外伤等情况,护理上要更精细,康复训练需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方式,如游戏化康复训练等,同时要关注家长心理,给予心理支持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