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和脑梗塞是同一种病,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病变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如头痛头晕等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等;诊断靠头颅CT、MRI等影像学及血管检查;治疗分急性期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和康复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特点。
一、病因方面
1.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发生病变,脂质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例如,一些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的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较高,更容易引发脑梗死。
2.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脏心房壁上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阻塞血管引起脑梗死。对于有心房颤动病史的人群,尤其是未规范抗凝治疗的患者,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
3.小血管病变:主要累及脑部小动脉,如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可导致小梗死灶形成。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的高压状态会损伤小血管,增加脑梗死发生几率。
二、临床表现方面
1.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压变化等所致。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在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而中青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明显些。例如,年轻女性如果是因为心源性栓塞导致脑梗死,可能会在原本有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梗死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常见的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异常)、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如果是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大脑半球)梗死,还可能出现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能流利说话,但内容混乱,不能理解别人话语含义)等。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发生脑梗死,可能会出现发育迟缓等特殊表现,因为儿童脑部处于发育阶段,梗死对其神经功能发育影响较大,需要特别关注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及康复治疗等。
三、诊断方面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这是初步筛查脑梗死的常用方法,对于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的适用性及对病变的显示情况类似,但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根据体重等调整扫描参数等。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灶,尤其是早期的缺血改变。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脑梗死,如脑干梗死等,MRI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
2.血管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等,可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及指导治疗。对于有脑血管病变高危因素的不同人群,血管检查的必要性及检查方案选择需综合评估。
四、治疗方面
1.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液供应。但溶栓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仔细评估患者情况,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患者溶栓的风险和获益不同。例如,老年患者溶栓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谨慎评估。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病情。但对于有出血倾向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要慎用。
2.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和进度需要根据其康复能力等进行个性化制定,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注重促进其神经发育和功能恢复的特殊康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