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病因包括衰老、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毒、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有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异常、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表现;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与神经系统检查;治疗包括针对可逆病因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定期检查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儿童青少年要重视遗传咨询等,基础疾病人群需控制基础疾病预防延缓脑萎缩。
一、病因情况
1.衰老因素:随年龄增长出现生理性脑萎缩,65岁以上人群约50%有不同程度脑萎缩,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2.疾病因素(1)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致大脑皮质、海马体萎缩,出现认知减退;帕金森病累及黑质、纹状体等,致运动障碍;亨廷顿舞蹈病引发基底节等区域萎缩,有舞蹈样动作、认知障碍。(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后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致周围萎缩,慢性脑缺血(如长期高血压致脑小血管病变)可引发脑萎缩。(3)遗传代谢性疾病: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致小脑、脑干萎缩,有共济失调等;肝豆状核变性因铜代谢障碍致基底节等部位萎缩,有锥体外系症状等。(4)感染性疾病:严重脑炎急性期后可遗留脑萎缩,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痊愈后有颞叶等部位萎缩,影响认知精神功能。
3.其他因素(1)中毒:慢性酒精中毒致大脑皮质萎缩,有认知障碍等;一氧化碳中毒致脑组织缺氧损伤,严重时引发脑萎缩,有记忆力减退等。(2)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影响脑组织发育维持,可致脑萎缩,有神经功能减退表现。
二、临床表现
1.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近记忆力下降,随病情进展有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减退,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
2.运动功能异常:累及小脑、锥体外系等区域时,小脑萎缩致共济失调(行走不稳、步态蹒跚等);锥体外系受累有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类似帕金森病表现。
3.精神行为异常:性格改变(孤僻、淡漠等)、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幻觉、妄想等。
4.其他表现:枕叶萎缩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脑干萎缩致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循环功能异常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1)头颅CT:可发现脑沟增宽、脑室扩大、脑实质减少等脑萎缩征象,初步评估程度部位。(2)头颅MRI:分辨率高,能更早发现早期脑萎缩及准确定位萎缩部位,如观察海马体萎缩情况。
2.病史采集与神经系统检查:询问既往病史(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事件等),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认知、运动、感觉功能等),为诊断提供线索。
四、治疗与干预
1.病因治疗:针对可逆病因,如药物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致脑萎缩,积极治疗原发病可控制进展,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补充甲状腺素后脑功能可能改善。
2.对症支持治疗(1)认知功能障碍:使用改善认知功能药物(谨慎使用),通过康复训练(记忆力、注意力训练等)维持改善。(2)运动障碍:有运动障碍者进行康复治疗,如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者行平衡、步态训练;类似帕金森病表现者行运动康复及可能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3)精神行为异常: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者用抗精神症状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加强心理支持与护理,营造稳定舒适环境。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定期进行神经系统健康检查,早期干预潜在脑萎缩问题,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维持脑健康。
2.儿童青少年:遗传代谢性疾病致脑萎缩者重视家族遗传咨询、产前筛查;感染性疾病致脑萎缩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关注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3.有基础疾病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高血压加重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可促进脑萎缩进展,严格控血压、血糖对预防延缓脑萎缩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