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可根据受累肌群分为眼肌型(主要为眼外肌受累,部分可自然缓解或发展为全身型,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全身型(包括轻度全身型、中度全身型、重度激进型、迟发重症型、肌萎缩型,不同类型表现及发病机制等不同);还可根据免疫学分型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型(约80%-90%,血清有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发病与抗体介导免疫损伤有关,女性发病率相对高,病情与抗体滴度相关)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阴性型(约10%-20%,血清抗体阴性,有其他抗体异常,发病机制与其他抗体介导免疫损伤有关,年龄性别分布有重叠,治疗反应可能不同)。
一、根据受累肌群分型
1.眼肌型
主要表现为眼外肌受累,出现上睑下垂、复视等症状。约15%-2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仅表现为眼肌型,多为儿童和青少年起病,一般进展较为缓慢,部分患者可自然缓解或发展为全身型。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中,女孩相对多见,发病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可能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自身抗体产生有关。
2.全身型
轻度全身型:四肢肌肉轻度受累,可伴有眼外肌受累,生活能自理,一般呼吸肌不受累,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好,预后相对较好。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体内产生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破坏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影响神经冲动传递,导致肌肉无力,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病情加重。
中度全身型:四肢肌群明显受累,伴有较明显的眼外肌受累,行走、穿衣等日常活动有一定困难,但尚未累及呼吸肌等重要肌群。此型患者自身免疫反应持续存在,病情相对稳定但也易因感染、情绪波动等因素诱发加重,年龄分布较广,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及基础疾病等因素。
重度激进型: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多在数周或数月内累及呼吸肌等重要肌群,出现严重的肌肉无力,可导致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需立即进行抢救。该型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强烈,发病年龄可在任何年龄段,但相对来说年轻患者可能病情进展更快,与自身免疫调节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迟发重症型:多在2年以上由眼肌型、轻度及中度全身型逐渐发展而来,病情逐步加重,累及呼吸肌等,常伴有胸腺瘤。患者年龄分布较广,胸腺瘤的存在可能是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胸腺瘤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此型患者治疗相对复杂,预后可能较差。
肌萎缩型:起病半年内即出现肌肉萎缩,病情较重,除肌肉无力外还伴有肌肉萎缩表现,较少见。发病机制除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外,可能还存在肌肉本身的代谢异常等因素,年龄分布无明显特异性,但不同年龄患者的肌肉萎缩进展速度和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及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根据免疫学分型
1.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型
约80%-9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属于此型,血清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产生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受体破坏,影响神经冲动传递,引起肌肉无力。该型患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等自身免疫调节因素可能有关,病情的发展和预后与抗体滴度等因素相关,抗体滴度较高者病情往往较重。
2.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阴性型
约10%-2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属于此型,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阴性,但存在其他抗体如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等异常。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其他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有关,如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可影响肌肉细胞的信号传导等过程,导致肌肉无力。该型患者年龄、性别分布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型有一定重叠,病情表现可能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型有相似之处,但治疗反应可能有所不同,需进一步针对其他相关抗体进行治疗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