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是脑梗死的特殊类型,脑梗死包括脑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脑栓塞病因主要是各种栓子阻塞脑血管,发病急骤,诊断需影像学及心脏相关检查,治疗要恢复脑血流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诊断靠影像学及危险因素,治疗包括溶栓等;两者在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差异,不能等同。
一、脑栓塞与脑梗死的概念区分
脑栓塞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脑栓塞是因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导致该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一)脑栓塞的发病机制
脑栓塞的栓子来源主要有心源性栓子,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当心脏收缩时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非心源性栓子,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其发病急骤,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
(二)脑梗死的广义范畴
脑梗死除了脑栓塞外,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形成血栓,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腔隙性脑梗死(长期高血压导致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引起缺血性微梗死,最后形成腔隙)等。
二、两者在病因、病理等方面的差异
(一)病因差异
1.脑栓塞:主要病因是各种栓子阻塞脑血管,心源性因素是最常见的原因,如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易形成血栓,当心脏节律改变时栓子脱落。另外,非心源性因素也可导致,像骨折时脂肪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脂肪栓子,潜水员快速上浮时空气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子等。
2.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
(二)病理表现差异
1.脑栓塞:脑动脉被栓子阻塞后,受累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迅速出现缺血、缺氧、坏死,可伴有局部脑水肿等病理改变。
2.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病理上可见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后期可出现胶质细胞增生等修复性改变。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方面的异同
(一)临床表现异同
1.相同点:两者均可出现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言语不利、口角歪斜、意识障碍等,具体症状取决于梗死或栓塞的部位和范围。
2.不同点:脑栓塞发病更急骤,症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症状逐渐进展。
(二)诊断方面
1.脑栓塞: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可早期发现梗死灶,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对早期脑梗死更敏感。同时,需要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寻找心源性栓子的来源。
2.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头颅CT或MRI同样是重要的诊断手段,根据病史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结合发病过程可辅助诊断。
四、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情况
(一)治疗
1.脑栓塞: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脑血流,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在急性期可根据情况进行溶栓治疗(有适应证时)、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脑保护等治疗,同时针对栓子来源进行相应处理,如治疗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
2.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治疗包括早期溶栓(符合溶栓指征时)、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等。
(二)预后
1.脑栓塞:预后与栓子的性质、大小、数量,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如果能及时去除栓子来源,治疗及时,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如果栓子较大、数量多,或治疗不及时,预后可能较差,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2.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预后与梗死面积、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小面积梗死且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大面积梗死或重要功能区梗死预后较差,可能会有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
总之,脑栓塞属于脑梗死的一种类型,但两者在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能将脑栓塞等同于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