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脑萎缩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30岁后正常生理性脑萎缩;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与高血压等基础病相关)、脑出血(高血压是常见重要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有遗传等多种因素,有记忆等症状且脑萎缩渐重)、帕金森病(伴随脑区萎缩);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不足致脑萎缩)、糖尿病(高血糖损伤脑血管神经致脑萎缩);营养缺乏(长期缺维生素B12等致脑萎缩);头部外伤(严重外伤可致局部脑萎缩);长期吸烟酗酒(吸烟损血管内皮等增脑萎缩风险,酗酒致脑皮质萎缩等)。
一、衰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大脑也不例外。正常的生理性脑萎缩是衰老过程中的自然表现,一般在30岁以后,脑实质会逐渐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这是细胞代谢、功能减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生理性脑萎缩通常进展较为缓慢,且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但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部分老年人可能对这种生理性脑萎缩更为敏感。
二、脑血管疾病
1.脑梗死:脑部血管发生梗死,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引起脑萎缩。例如,供应大脑某一区域的血管被血栓堵塞,该区域的脑组织因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受损,长期如此会造成相应部位的脑萎缩。脑梗死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会使血管内皮受损、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脑萎缩。
2.脑出血: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血肿会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及坏死,引起局部脑萎缩。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的常见重要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易发生脑出血,进而影响脑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脑萎缩的出现。
三、神经系统疾病
1.阿尔茨海默病:这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大脑皮质萎缩、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与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神经递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等,脑萎缩在影像学上可清晰观察到,且会逐渐加重。
2.帕金森病:虽然主要病理改变在黑质和纹状体等部位,但也会伴随一定程度的脑萎缩。帕金森病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而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除了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外,也存在脑结构的改变,表现为相应脑区的萎缩。
四、代谢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大脑的代谢和功能,长期可导致脑萎缩。甲状腺功能减退还可能伴有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表现,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可以明确诊断,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脑萎缩的部分改变可能难以完全恢复。
2.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脑血管和神经,导致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进而引起脑萎缩。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会使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神经细胞因缺血、缺氧等发生变性、坏死,最终导致脑萎缩的发生。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包括脑萎缩等。
五、营养缺乏
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12等,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脑萎缩。维生素B12参与神经系统髓鞘的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缺乏时会引起神经病变和脑白质病变等,进而出现脑萎缩的表现。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营养缺乏,因此需要保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各种营养素的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相应的营养素。
六、头部外伤
曾经有过严重头部外伤的老年人,脑部组织受到损伤后,可能会导致局部脑萎缩。头部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出血等会破坏脑的正常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损部位可能会出现萎缩改变。头部外伤后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以减少后期脑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七、长期吸烟酗酒
1.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长期吸烟还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增加,损伤神经细胞等,从而增加脑萎缩的发生风险。
2.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引起酒精中毒,影响大脑的代谢功能,导致脑皮质萎缩等。酒精还会损伤肝细胞,影响维生素等营养素的代谢和吸收,进一步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脑萎缩的可能性。老年人应尽量避免长期吸烟酗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