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是因供应脑干的血管病变致血管阻塞,引发脑干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脑血管病。病因包括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因素、小血管病变)和血液成分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不同部位梗塞有不同特点。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和血管检查(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治疗分急性期(一般治疗、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控制基础疾病)和康复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健康生活、定期体检及特殊人群管理。
一、定义
脑干梗塞是一种由于供应脑干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血管阻塞,进而引起脑干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脑血管疾病。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包含中脑、脑桥和延髓等重要结构,控制着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以及眼球运动、面部感觉与运动等多种重要功能。
二、病因
1.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病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逐渐受损,血脂等物质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例如,老年人由于长期的脂质代谢异常等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从而增加了脑干梗塞的发病风险。
心源性因素: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状态改变,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干的血管时,就会阻塞血管引起梗塞。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源性栓子脱落导致脑干梗塞的可能性增加。
小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引起的脑干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可导致小血管闭塞,引发脑干梗塞。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小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较高,更易发生脑干梗塞。
2.血液成分异常
血液黏稠度增高:如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等情况,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导致脑干血管阻塞。例如,严重脱水的患者,由于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黏稠度升高,增加了脑干梗塞的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是因为脑干受损影响了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该系统对维持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至关重要。例如,脑干梗塞较严重时,患者可能很快陷入昏迷状态。
眼球运动障碍:如眼球不能向上、向下或向一侧转动等。因为脑干中包含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当这些结构受损时,会出现相应的眼球运动异常。
吞咽困难:由于脑干内与吞咽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患者会出现吞咽食物或液体困难的情况,严重时可导致呛咳、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病变侧或双侧肢体可能出现瘫痪、无力或感觉减退等症状。例如,若梗塞发生在脑桥,可能导致一侧或双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异常。
2.不同部位脑干梗塞的特点
中脑梗塞:可能出现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眼球向外下斜视等;还可能有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等表现。
脑桥梗塞:常见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运动障碍;还可能出现眼球水平运动障碍等。
延髓梗塞:可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面部痛觉和温度觉障碍、对侧肢体痛觉和温度觉障碍等表现,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显示正常,随着病情进展,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脑干部位的低密度梗死灶。它可以快速筛查,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但对于早期脑干梗塞的敏感度相对有限。
头颅MRI:是诊断脑干梗塞更敏感的方法,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更早发现脑干的缺血病灶,对于病灶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通过MRI的不同序列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脑干组织的病变情况。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DSA):可以明确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及动脉瘤等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血管病变情况时选择。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血流状态,辅助诊断脑干梗塞的病因。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昏迷患者,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溶栓治疗:如果符合溶栓指征,在发病早期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合适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但要注意排除脑出血等禁忌情况。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等。
改善脑循环治疗:使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增加脑干的血液供应。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等。
2.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
脑干梗塞的预后与梗塞的部位、范围、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脑干是生命中枢,梗塞部位关键、范围较大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昏迷、肢体严重瘫痪等;而梗塞部位较局限、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有可能部分恢复神经功能,但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后遗症。
2.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并进行规范治疗。例如,高血压患者要遵循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低于130/80mmHg);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饮食、合理用药,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的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头颅CT或MRI等,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并及时干预。
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是脑干梗塞的高发人群,要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有心脏病史尤其是心房颤动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心脏疾病,必要时进行抗凝等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期翻身、活动肢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也可能导致脑干梗塞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