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症,表现为周期、经期、经量异常,受内分泌、器质性病变、生活方式及其他因素影响,不同人群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月经不调情况及应对不同,青春期需健康生活方式,育龄期排查妊娠等,围绝经期警惕恶性病变并关注月经变化及健康生活。
一、定义
月经不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症,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等方面出现异常改变。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二、常见表现形式及相关因素
(一)月经周期异常
1.月经周期缩短:小于21日,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例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紊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异常等。长期的精神压力大、过度节食导致体重过低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影响下丘脑功能,进而引起月经周期缩短。对于有此类情况的女性,若长期月经周期缩短且伴有其他不适,需排查内分泌疾病等。
2.月经周期延长:大于35日,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该病症患者常存在雄激素水平升高、排卵障碍等问题。另外,子宫内膜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月经周期延长。不同年龄的女性出现月经周期延长原因可能不同,年轻女性若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可能还伴有多毛、痤疮等表现;围绝经期女性则需警惕内分泌波动及器质性病变。
(二)经期异常
1.经期延长:经期超过8日,可能与子宫肌瘤有关,尤其是黏膜下子宫肌瘤,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经期延长。子宫内膜炎等炎症性疾病也可引起经期延长,炎症刺激使子宫内膜不能正常修复。对于有经期延长情况的女性,不同年龄处理方式有差异,育龄期女性若有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可能需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手术等干预;围绝经期女性则要排除恶性病变可能。
2.经期缩短:经期短于2日,可能与卵巢功能减退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生不足,可导致经期缩短。一些全身性疾病如严重贫血等也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从而出现经期缩短。
(三)经量异常
1.月经过多:经量超过80ml,可能与子宫腺肌病有关,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肌层增厚,子宫收缩不良,导致经量增多。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也会引起月经过多,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不同年龄女性月经过多的原因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可能与青春期功血相关,多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育龄期女性需排查器质性病变及凝血相关问题;围绝经期女性则要警惕子宫内膜病变。
2.月经过少:经量少于20ml,可能与宫腔粘连有关,多次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可引起宫腔粘连,导致经量减少。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也会引起月经过少,随着卵巢内卵泡数量减少及质量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生不良,经量减少。对于月经过少的女性,青春期女性若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未完善导致,可先观察;育龄期女性若有宫腔操作史需排查宫腔粘连;围绝经期女性则要考虑卵巢功能衰退及是否存在其他内分泌问题。
三、可能的致病原因
(一)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卵巢功能。精神紧张、焦虑、环境改变等可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异常,影响月经。垂体肿瘤等疾病可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正常分泌,从而引起月经不调。
2.卵巢功能异常: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调节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巢排卵异常,雄激素水平升高,影响月经周期和经量。卵巢早衰则是卵巢功能过早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月经稀发、经量减少甚至闭经。
(二)器质性病变
1.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子宫收缩不良,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
2.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所致,可引起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
3.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也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等,是导致老年女性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不规律:过度节食使机体营养摄入不足,脂肪含量过低,影响雌激素的合成,导致月经不调。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增加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风险,进而出现月经不调。
2.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月经不调。
3.过度运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可影响下丘脑功能,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引起月经紊乱,尤其常见于运动员等群体。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引起月经不调,例如长期服用避孕药,其含有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成分可能干扰体内正常的内分泌调节,导致月经周期或经量改变;抗精神病药物等也可能对内分泌产生影响,引起月经不调。
2.疾病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可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卵巢功能,导致月经不调。肾上腺皮质疾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激素分泌而引起月经异常。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一)青春期女性
1.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月经不调。此阶段月经不调多与生理发育过程中的内分泌波动有关,但也需警惕器质性病变。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节食,保持合理体重。若月经不调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排查疾病。
(二)育龄期女性
1.育龄期女性月经不调可能与妊娠相关疾病、内分泌疾病、器质性病变等有关。有性生活的育龄期女性出现月经不调首先需排查是否妊娠。若排除妊娠,应关注自身生活方式,如是否存在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情况。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病变并及时处理。
(三)围绝经期女性
1.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不调较为常见,同时需警惕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此阶段女性应密切关注月经变化,若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增多或绝经后阴道流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妇科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预防骨质疏松等围绝经期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