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脑梗死是发生于脑内两条或多条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缺血性脑组织坏死,因该区域血流灌注相对薄弱,在血流动力学异常时易出现缺血损伤,约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10%~15%。
分水岭脑梗死发病主要与脑血流灌注不足相关,当体循环低血压、血容量减少或脑血管狭窄时,脑组织灌注压下降,动脉交界区血流最先受累,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神经细胞坏死。常见诱因包括严重低血压、心律失常、脱水、大出血及颈动脉严重狭窄等。
根据解剖部位,分水岭脑梗死可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皮质型位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皮质支的交界区,如额顶叶交界区;皮质下型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深浅支之间或基底节区小动脉交界区。
临床症状取决于梗死部位和范围,常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言语不清、认知功能下降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或癫痫发作。因梗死区域多涉及多个功能区,症状往往较复杂,且进展相对缓慢。头颅CT可见交界区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模糊;头颅MRI的DWI序列能早期显示高信号梗死灶,清晰呈现病灶部位和范围,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血管检查如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可发现相关血管狭窄或闭塞,辅助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