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依据病因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三类,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及不同伴随症状,诊断检查包括实验室的血清胆红素等测定、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与对症支持,特殊人群中新生儿需监测胆红素防核黄疸、老年人检查全面兼顾基础病、妊娠期需权衡母婴安全。
一、病因分类
黄疸病依据病因可分为三类:
1.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大量破坏,生成胆红素过多超出肝细胞摄取、结合能力所致,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新生儿溶血等情况,此类黄疸会出现贫血、血红蛋白尿等伴随表现。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降低引发,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患者多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3.胆汁淤积性黄疸:因胆道阻塞,胆汁排出受阻致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分为肝内性(如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性(如胆总管结石),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陶土样便等表现。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黄染,通常先从巩膜、面部开始,逐渐波及全身。不同病因伴随症状各异:溶血性黄疸有贫血、血红蛋白尿等;肝细胞性黄疸伴乏力、食欲减退;胆汁淤积性黄疸有皮肤瘙痒、陶土样便等。
三、诊断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区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水平,辅助判断黄疸类型。
肝功能检查:了解肝细胞功能状态,如转氨酶、白蛋白等指标变化。
血常规:查看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情况,协助判断溶血性黄疸等。
2.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可发现胆道梗阻、肝脏病变等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溶血性黄疸需去除诱因(如停止不当输血);肝细胞性黄疸需治疗原发肝病;胆汁淤积性黄疸需解除胆道梗阻。
2.对症支持:新生儿黄疸可采用光照疗法等对症处理;对于其他人群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支持措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警惕核黄疸风险,及时采取光照等干预措施,因其肝脏代谢功能未完善,黄疸处理需谨慎。
老年人:需考虑多种基础疾病可能,检查需更全面,治疗时需兼顾其他器官功能状态,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妊娠期:黄疸需关注对胎儿的影响及自身肝病风险,检查及治疗需权衡母婴安全,谨慎选择检查及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