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感染因红细胞大量破坏及感染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发表现为黄疸及感染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胆红素感染指标异常新生儿需密切监测防并发症成人需评估基础状况治疗需控制感染并针对溶血处理。
一、定义及发病机制
溶血性黄疸感染是指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超出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同时合并感染因素所引发的黄疸状态。红细胞破坏增多的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感染相关溶血等,感染可通过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等环节加重黄疸情况。例如,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可能破坏红细胞,同时干扰肝脏对胆红素的正常处理流程。
二、临床表现
1.黄疸表现:皮肤、巩膜出现黄染,黄疸程度可因溶血及感染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轻者仅面部、颈部黄染,重者全身皮肤明显黄染。
2.感染相关表现: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不同而有不同程度升高;还可能出现感染灶的相应表现,如肺部感染时可伴有咳嗽、咳痰,泌尿系统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异常
1.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提示红细胞破坏增多;网织红细胞增高,反映骨髓造血代偿性增生活跃。
2.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3.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可升高,提示存在感染。
四、特殊人群情况
新生儿
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若发生溶血性黄疸感染,黄疸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防止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同时,新生儿免疫系统尚不成熟,感染易扩散,需积极查找感染源并控制感染。
成人
成人若因感染导致溶血性黄疸,需评估基础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基础肝脏疾病等会影响胆红素代谢的情况。感染的控制对改善溶血及黄疸至关重要,要针对感染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措施,同时关注溶血程度,必要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五、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明确感染病原体后,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病原体及药敏结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2.针对溶血治疗:根据溶血的原因进行相应处理,如自身免疫性溶血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但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及循证依据,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有效的措施,避免不恰当用药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