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等组织黄染,正常总胆红素有参考值,超范围分隐性和可见黄疸,分溶血性(红细胞大量破坏等致)、肝细胞性(肝细胞受损致)、胆汁淤积性(胆汁排泄受阻致),新生儿易生理性黄疸需关注病理性(及时干预),成人黄疸需结合病史等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一、黄疸的定义
黄疸是因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巩膜等组织黄染的一种临床征象。正常血清总胆红素(TBil)参考值为1.7~17.1μmol/L,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时,肉眼不易察觉黄疸,称为隐性黄疸;若超过34.2μmol/L,则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二、黄疸的分类及常见原因
(一)溶血性黄疸
多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所致。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情况。例如,血型不合输血时,供者红细胞与受者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迅速破坏,胆红素生成超出肝细胞处理能力,引发黄疸。
(二)肝细胞性黄疸
由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引起。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病毒侵袭肝细胞,使肝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影响胆红素代谢,进而出现黄疸。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因各种原因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反流入血引发黄疸。常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肿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如胆道结石阻塞胆管,胆汁排出不畅,胆红素逆流入血,导致黄疸发生。
三、不同人群黄疸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易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但需关注病理性黄疸,其特点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进展快、程度重(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等。新生儿黄疸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严重时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故需及时干预,如光疗等。
(二)成人黄疸
成人出现黄疸时需结合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例如,有肝炎病史者需考虑肝细胞性黄疸可能;有胆道疾病史者需警惕胆汁淤积性黄疸。成人黄疸应及时完善肝功能、腹部超声、CT等检查以明确病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治疗,如针对病毒性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等。
黄疸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体征,不同类型及人群黄疸有其特点,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