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常见焦虑障碍表现为社交或表演场合显著持续强烈恐惧焦虑,有预期性焦虑、社交场合躯体症状、回避社交场合等临床表现,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相关,依据DSM-5有诊断要点,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常同伴前退缩等,青少年有学校社交回避等,成年人有职场社交恐惧等,女性患病率略高,长期压力大等人群风险高,有其他焦虑抑郁病史易并发,儿童需非药物干预,女性要考虑激素因素,特定病史患者需留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
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表现为个体对社交或表演场合产生显著且持续的强烈恐惧与焦虑,患者会担忧自身在社交中出现丢脸、尴尬行为,如公众场合讲话、进食、书写等时会极度紧张不安。
二、临床表现
1.预期性焦虑:在社交场合来临前便开始担忧,预感到即将面临的社交情境会带来恐惧体验。
2.社交场合躯体症状:身处社交场合时出现显著害怕表现,如脸红、手抖、出汗、心跳加速等躯体反应。
3.回避社交场合:为避免恐惧,刻意远离相关社交情境,严重影响正常社交、工作及生活等社会功能。
三、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研究显示遗传度约30%-60%,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系统,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代谢与功能。
2.神经生物学:大脑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功能异常,杏仁核过度激活致对社交威胁过度反应,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调控减弱。
3.心理社会因素:童年创伤性社交经历、父母过度保护或批评的教养方式等为重要危险因素。
四、诊断标准
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需符合以下要点:持续至少6个月显著社交焦虑,恐惧社交场合,社交场合中存在至少一项躯体症状,患者极力回避社交场合或忍受时伴强烈焦虑,社交焦虑与实际威胁不匹配且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等。
五、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常表现为同伴面前退缩、不愿参与集体活动。
青少年:易出现回避学校社交情境、与异性交往恐惧等情况。
成年人:更常表现为职场社交恐惧等。
性别: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社会角色期待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压力大、缺乏社交支持人群患病风险高;有其他焦虑障碍、抑郁症病史者易并发社交恐惧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注重心理支持与游戏疗法等非药物方式,家长需给予理解与耐心引导,因低龄儿童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
女性患者:需考虑激素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时综合评估。
有特定病史患者:治疗时要留意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遵循医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