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致全血细胞减少,核心为造血干细胞缺陷、微环境异常与免疫紊乱,发病机制关键在造血干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且免疫因素突出,临床表现有贫血、多部位出血、感染等,血常规呈全血细胞减少且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骨髓穿刺见增生减低及造血细胞少;白血病是造血干祖细胞恶性克隆增生的恶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由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致细胞分化阻滞,临床表现贫血进展快、出血多样且感染不易控制,血常规白细胞异常伴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幼稚细胞,骨髓见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治疗有支持、免疫抑制等及化疗、靶向等。
一、疾病本质差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核心是造血干细胞缺陷、微环境异常与免疫紊乱;白血病则是造血干祖细胞恶性克隆增生,异常细胞浸润组织器官并抑制正常造血,本质是细胞增殖失控的恶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区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为关键,免疫因素突出,T细胞亚群失衡(如Th1等活化抑制造血,Treg功能不足),且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等异常参与;
白血病:主要由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发,如染色体易位形成融合基因(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t(15;17)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致细胞分化阻滞,进而异常增殖。
三、临床表现不同
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出血累及多部位(皮肤黏膜、内脏),感染以发热伴肺部、口腔等部位为主,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壮年多见,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好发于儿童;
白血病:贫血进展较快,出血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感染部位多样且不易控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对多见,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率高,慢性白血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实验室检查差异
血常规:再生障碍性贫血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白血病白细胞数量异常(可增高或减低),伴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幼稚细胞;
骨髓穿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少,非造血细胞比例高;白血病骨髓见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增生,急性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20%(WHO分型标准)。
五、治疗差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支持治疗(成分输血)、免疫抑制治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促造血治疗(雄激素)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儿童治疗需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影响,移植需评估风险;
白血病:有化疗(诱导缓解、巩固强化)、靶向治疗(如慢性髓系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采用联合化疗,成人需个体化治疗并关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