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成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溶血等)、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感染、缺氧、肝酶系统不完善等)及胆红素排泄障碍(先天性胆道闭锁、遗传代谢病等),预防可通过孕期按时产检血型监测、新生儿密切观察黄染、合理喂养及防控感染来降低发生风险。
一、黄疸病的原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增多症是常见原因之一,如胎儿-胎盘输血、双胎输血等情况可致新生儿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进而使胆红素生成增加。新生儿因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约70-90天,成人约120天),也易出现胆红素生成过多的情况,早产儿红细胞代谢相关酶活性更低,更易引发此状况。
同族免疫性溶血,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母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胆红素生成显著增多。
2.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感染因素可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如新生儿败血症时,细菌毒素等可抑制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该酶是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关键酶,其活性受抑会使胆红素代谢障碍。
缺氧可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例如新生儿窒息时,机体缺氧状态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进而影响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过程。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早产儿,其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较低,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
3.胆红素排泄障碍: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新生儿期胆红素排泄障碍的重要原因,胆道闭锁导致胆汁排出受阻,结合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入肠道,从而逆流入血,引发黄疸。此外,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胆红素的排泄途径,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蓄积。
二、黄疸病的预防方法
1.孕期保健方面:
孕妇应按时进行产检,尤其是血型检查,若存在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情况,需在孕期加强监测,评估胎儿发生同族免疫性溶血的风险,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孕妇血浆置换等,降低胎儿黄疸发生的可能性。
2.新生儿护理方面:
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观察皮肤黄染情况,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有高危因素(如窒息、感染等)的新生儿更需加强黄疸监测,一般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监测,根据日龄、胆红素水平等动态评估黄疸进展。
合理喂养新生儿,保证充足的奶量摄入,促进新生儿肠道蠕动,有助于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鼓励按需喂养,确保摄入足够乳汁;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要注意奶粉的正确冲调及喂养量的合理把控。
注意新生儿感染防控,保持新生儿皮肤、脐部等部位清洁,脐带残端要及时消毒护理,避免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加重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障碍,增加黄疸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