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大于5.0mmol/L,其发生机制包括钾摄入过多、排出减少及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影响,老年人易因肾功能减退等发生高钾血症且影响更严重,儿童少见但发生时影响生长发育相关系统,有基础疾病人群易因基础病致钾代谢紊乱;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血钾升高后有肌肉、心血管等表现,诊断靠血液生化检查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一、高钾血症的定义及相关机制
血清钾正常范围一般是3.5~5.0mmol/L,当血清钾浓度大于5.0mmol/L时即为高钾血症。钾离子是细胞内最主要的阳离子,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如参与细胞的静息电位形成、调节细胞的渗透压等。高钾血症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钾摄入过多、钾排出减少以及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等情况。例如,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排钾减少是导致高钾血症常见的原因之一;严重创伤、酸中毒等情况可使细胞内钾释放到细胞外,从而引起血钾升高。
二、不同人群高钾血症的特点及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肾功能减退,肾脏排钾能力下降,因此更容易发生高钾血症。而且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高钾血症可能会对心脏等重要器官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增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临床中对于老年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尤其在使用可能影响钾代谢的药物时,如保钾利尿剂等,要更加谨慎。
儿童:儿童高钾血症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导致钾代谢异常。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高钾血症对其心脏和神经肌肉等系统的影响与成人有所不同,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心肌收缩功能和神经传导等,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例如,严重的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在治疗上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措施,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中钾的摄入等。
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如Addison病等)的人群本身存在钾代谢紊乱的基础,更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对于这类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血钾变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维持钾代谢的平衡。例如,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要控制蛋白质摄入等,减少钾的产生,同时可通过药物或透析等方式来调节血钾水平。
三、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高钾血症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血钾浓度进一步升高,可出现肌肉无力、麻木,严重时可出现迟缓性瘫痪,累及呼吸肌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心血管系统方面可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骤停。
诊断:主要依靠血液生化检查,测定血清钾浓度即可明确诊断。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高钾血症的原因,如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肾功能情况等,以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