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黄疸类型需辨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多见于新生儿2-3天出现7-10天消退,病理性有出现过早、进展快等表现需查因,针对病因治疗,新生儿早产儿要密切监测,成人需管基础病,出现黄疸迅速加重、精神反应差等严重不适须立即就医。
一、明确黄疸类型及初步排查
1.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多见于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可能稍长。其机制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如胆红素生成相对过多、肝脏对胆红素摄取和结合能力不足等。一般血清胆红素水平未达光疗标准时,可通过加强喂养(确保充足奶量摄入,促进肠道蠕动以利胆红素排泄)观察随访,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黄疸持续时间稍长但无其他异常表现,可继续监测胆红素变化。
病理性黄疸:若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μmol/L)、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等,则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此时需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病理性黄疸的针对性应对
1.针对病因治疗
若为感染因素引起的黄疸,需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明确病原体后选用相应敏感抗生素等进行治疗;若为胆道闭锁导致的黄疸,多需通过手术干预,如葛西(Kasai)手术重建胆道引流,以改善胆汁排泄,降低胆红素水平。
对于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的黄疸,需在医生指导下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代谢调控治疗等,例如某些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黄疸,需补充甲状腺素治疗。
三、特殊人群黄疸偏高的注意事项
1.新生儿
早产儿黄疸更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其肝脏功能发育较足月儿更不完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更高。若胆红素达到光疗指征(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不同日龄有相应光疗标准),需及时进行光疗,同时加强体温、肤色等观察,确保光疗安全有效。
新生儿黄疸期间要注意保暖,避免低体温影响胆红素代谢,并且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引起感染加重黄疸等。
2.成人
成人病理性黄疸需重视基础疾病管理,如肝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服用肝损伤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等指标;对于有胆道结石等引起黄疸的患者,要根据结石情况遵医嘱考虑相应的治疗方案,如保守治疗或手术取石等,以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红素水平。
四、及时就医的警示信号
当出现黄疸迅速加重、精神反应差(新生儿表现为拒奶、嗜睡等,成人表现为乏力明显、意识改变等)、伴有腹痛剧烈、发热等其他严重不适时,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