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恐惧症是特定焦虑障碍面对或预期应激相关情境有强烈恐惧焦虑具躯体心理行为表现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等因素相关既往经历性格神经递质等为风险因素需专业医生依DSM等标准诊断优先非药物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且儿童老年孕期哺乳期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应激恐惧症是一种特定的焦虑障碍,个体在面对或预期到与应激相关的情境时,会产生强烈且持续的恐惧、焦虑情绪,此类应激相关情境常涉及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创伤性经历等引发压力的场景。
二、表现
1.躯体症状:接触或想到应激相关情境时,可出现心悸、手抖、呼吸急促、出汗等生理反应,这些躯体症状是身体对恐惧情绪的本能应激表现。
2.心理及行为表现:心理上极度担忧、害怕,伴有强烈的逃避该应激情境的冲动,这种恐惧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会交往功能,例如因害怕工作中的高压项目而逃避相关任务。
三、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焦虑障碍病史者,发病风险可能增加,遗传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对焦虑相关疾病的易感性。
2.神经生物学机制: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如杏仁核等功能异常,当面对应激相关刺激时,这些区域过度激活,导致恐惧反应过度,引发应激恐惧症。
四、风险因素
1.既往经历:个人既往有严重应激性事件经历,如经历重大创伤(如交通事故、亲人离世等)、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等,会显著增加罹患应激恐惧症的概率。
2.性格因素:内向、敏感、神经质的人相对更容易罹患应激恐惧症,这类人群面对应激情境时更易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
3.生物学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异常可能参与发病,神经递质的异常会干扰大脑对情绪的调节功能。
五、诊断标准
需符合焦虑障碍相关诊断标准,由专业医生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标准进行诊断。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症状表现及持续时间等,要求恐惧情绪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生活,同时需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六、治疗
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CBT):包括认知重建,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面对应激相关情境时的错误认知;暴露疗法,逐渐引导患者面对恐惧的应激情境,减轻恐惧反应。
2.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缓解焦虑躯体症状。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在专业儿童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干预,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因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不良反应风险更高。
2.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基础状况,心理治疗时需注重方式方法,采用温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干预,确保患者能配合治疗。
3.女性孕期或哺乳期:发生应激恐惧症时优先选择心理干预,谨慎使用药物,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健康。
4.有既往精神疾病病史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既往病史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治疗药物与既往用药产生不良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