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是腹腔内游离液体过量积聚,其病理生理机制有门静脉高压致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使液体漏入、低白蛋白血症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液体漏入、淋巴液生成过多超过引流能力致漏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致水钠潴留促形成,不同人群中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病影响液体代谢、女性有妇科疾病可引发、不良生活方式者易患相关肝病增风险、有基础病史者如肝炎迁延可致肝硬化进而引发腹水。
一、腹水的基本定义阐释
腹水是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正常情况下,人体腹腔内存在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一般不超过50毫升,在腹部影像学检查中难以察觉。当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下,腹腔内液体生成增多或吸收减少,导致腹腔内液体量异常增多,超过正常生理范围时,就形成了腹水。
(一)从病理生理机制角度理解
1.门静脉高压相关机制:当发生肝硬化等疾病时,门静脉系统阻力增加,导致门静脉高压。此时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从而使液体漏入腹腔。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结构破坏,门静脉血流受阻,进而引发腹腔内液体异常积聚。
2.低白蛋白血症机制:当患者存在严重营养不良、肝脏疾病导致合成白蛋白功能障碍等情况时,会出现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的液体就会漏入腹腔。比如慢性肝病患者长期蛋白合成不足,易出现低白蛋白血症,进而引发腹水。
3.淋巴液生成过多机制:某些疾病状态下,如恶性肿瘤侵犯淋巴管等情况,会使淋巴液生成过多,超过了淋巴循环的引流能力,导致淋巴液漏入腹腔形成腹水。例如腹腔内恶性肿瘤转移侵犯淋巴管时,可引起淋巴液生成异常增多,促使腹水形成。
4.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机制:当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水钠重吸收增加,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水钠潴留,进而影响腹腔内液体的代谢平衡,促使腹水形成。
(二)不同人群相关因素对腹水定义理解的影响
1.老年人群: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功能不全、肝硬化等。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体循环淤血,可导致腹腔内脏器淤血,影响液体代谢;肝硬化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其肝脏功能减退,更易出现上述导致腹水的病理生理改变,在理解腹水定义时需考虑老年人这些基础疾病对腹腔液体代谢的综合影响。
2.女性人群:某些妇科疾病如卵巢癌等可能引发腹水。卵巢癌肿瘤细胞可侵犯腹膜等组织,导致腹膜渗出增加,从而形成腹水,这在理解腹水定义时要结合女性特有的生殖系统疾病相关因素。
3.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酗酒者易患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增加腹水发生风险。在理解腹水定义时,需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通过影响肝脏等器官功能,参与腹水的发生发展过程。
4.有基础病史人群:有肝炎病史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情迁延不愈可进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是导致腹水的常见基础疾病之一。所以在理解腹水定义时,要关联患者既往基础病史对腹腔液体代谢紊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