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一种以显著且持续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恐惧为主要表现的焦虑障碍,全球终身患病率较高、青少年时常见且女略高于男,核心有情绪行为及躯体症状表现,病因涉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诊断依DSM-5要点,治疗有心理和药物疗法,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以显著且持续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恐惧为主要表现的焦虑障碍,患者会极度担忧自身表现尴尬、丢脸,进而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常伴随躯体症状及回避社交场景的行为。
二、流行病学情况
全球范围内终身患病率约为7.9%-13.3%,青少年时期发病较为常见,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不同文化背景下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呈现较高的流行态势。
三、临床表现
(一)核心情绪与行为表现
在社交或表演情境中会出现强烈的恐惧、焦虑情绪,持续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引发负面评价,进而可能主动回避社交场合,如拒绝参加聚会、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等。
(二)躯体症状表现
常伴随躯体反应,例如脸红、心悸、颤抖、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等,这些躯体症状会进一步强化患者对社交情境的恐惧。
四、病因机制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度约为30%-50%,家族中若有亲属患社交恐惧症,个体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提示基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与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等脑区的功能异常相关,杏仁核过度活跃会增强对社交情境的恐惧反应,而前额叶皮层对情绪的调节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无法有效控制恐惧情绪。
(三)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时期的负性社交经历,如被嘲笑、批评等,可能成为诱发社交恐惧症的重要因素,此外,性格内向、过分关注他人评价等个性特点也与发病存在关联。
五、诊断标准
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需满足以下要点:患者持续存在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表演情境的显著恐惧,担心自己会做出丢脸或尴尬的行为;这种恐惧或焦虑与实际存在的威胁不相符;恐惧、焦虑持续至少6个月;导致显著的功能损害或痛苦;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等因素影响。
六、治疗相关
(一)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主要的心理干预方式,其中暴露疗法可帮助患者逐步面对恐惧的社交情境,认知重构能引导患者改变对社交情境的负面认知。
(二)药物治疗
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但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个体情况,尤其关注特殊人群用药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青少年
需关注其心理发展阶段,避免过度强迫社交,以支持性心理干预为主,家长和老师应给予理解与鼓励,帮助构建积极的社交体验环境。
(二)老年患者
要考虑其身体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及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三)女性患者
妊娠哺乳期用药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如心理治疗等,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