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生后24小时内出现等任一情况相关,因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致,有皮肤黏膜黄染等表现,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等诊断,可光疗或换血,早产儿等需密切监测护理且家长要了解黄疸观察等相关内容。
一、定义及特点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指满足以下任一情况的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同日龄、胎龄及高危因素对应的光疗干预值;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其发生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因素相关,早产儿因肝酶系统发育更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较弱,更易发生病理性黄疸且病情进展较快。
二、常见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因脐带结扎延迟、胎-胎输血等致红细胞过多,破坏后胆红素产生增加)、同族免疫性溶血(母婴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引发溶血,使胆红素生成显著增多)、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胆红素生成增多)。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低下(如缺氧、酸中毒等抑制Y、Z蛋白活性)、结合胆红素功能不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低下或受抑制)。
3.胆汁排泄障碍:新生儿肝炎(病毒感染致肝细胞损害)、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影响胆汁酸代谢和排泄)、胆管阻塞(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致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皮肤、黏膜黄染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可伴有嗜睡、拒奶、反应低下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严重时出现角弓反张、抽搐等胆红素脑病典型症状。
2.诊断方法: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明确胆红素水平,结合日龄、胎龄、高危因素绘制胆红素风险曲线,判断是否达到光疗或换血标准;同时需完善血常规、血型、Coombs试验、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四、治疗原则
1.光疗:通过光照使脂溶性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病理性黄疸患儿,需根据胆红素水平调整光疗时间和强度。
2.换血疗法: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如血清胆红素水平已达换血指征(足月儿>342μmol/L、早产儿不同日龄有相应换血阈值),通过置换血液降低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预防胆红素脑病。
五、特殊人群护理与注意事项
1.早产儿:因血脑屏障更不完善,对胆红素毒性更敏感,需更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严格遵循光疗或换血指征,护理中注意保暖、维持内环境稳定,合理喂养以促进胆红素排泄。
2.高危新生儿:有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高危因素者,应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胆红素脑病早期征象,如嗜睡、吸吮无力等,尽早干预。
3.家庭护理:家长需了解黄疸观察方法,如观察皮肤黄染进展情况,若发现黄疸加重或退而复现应及时就医,同时注意新生儿保暖和喂养,保证充足奶量以促进胆红素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