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最突出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因血清胆红素超正常沉积而黄染,肝细胞性与梗阻性黄疸尿液呈浓茶色因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梗阻性黄疸粪便呈白陶土色因胆道梗阻,肝细胞性黄疸伴肝功受损表现,溶血性黄疸伴贫血等表现,梗阻性黄疸伴皮肤瘙痒等,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有特定出现消退时间病理性黄疸出现早等,老年人黄疸提示慢性肝病等且症状不典型需结合检查综合判断。
一、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黄疸最突出的表现是皮肤、黏膜和巩膜呈现黄染现象,这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成人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1.7~17.1μmol/L,当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胆红素沉积于皮肤黏膜所致,黄疸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轻至仅面部、颈部黄染,重至全身皮肤、黏膜明显黄染。
二、尿液颜色改变
1.肝细胞性黄疸与梗阻性黄疸:此类黄疸患者尿液颜色加深,可呈浓茶色。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或胆道梗阻时,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经肾脏滤过随尿液排出,使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
2.溶血性黄疸:一般情况下尿液颜色无明显改变,但当溶血严重、胆红素产生过多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时,尿液中尿胆原含量可增多,不过外观上可能仍无显著异常改变。
三、粪便颜色改变
1.梗阻性黄疸:由于胆道梗阻,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入肠道,粪便中因缺乏胆红素相关代谢产物而呈现白陶土色。
2.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刺激肠道加速蠕动,粪便中尿胆原排出增多,可使粪便颜色加深。
四、伴随其他系统症状
1.肝细胞性黄疸:多伴有肝功能受损相关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还可能出现肝区不适等症状,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患者因肝脏合成、代谢等功能障碍,会出现全身代谢紊乱相关表现。
2.溶血性黄疸:可伴有贫血相关症状,如头晕、心悸、气短等,还可能有发热、寒战等表现,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过程中释放的物质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及体温调节异常,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等疾病。
3.梗阻性黄疸:常伴有皮肤瘙痒症状,这与胆汁淤积、胆盐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还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等胆道梗阻相关表现,常见于胆管结石、胆管癌等疾病,患者因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积,引发一系列局部及全身反应。
五、特殊人群表现特点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可能更长。若为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更早(出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程度重,还可能伴有拒奶、嗜睡、抽搐等表现,因为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高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胆红素脑病。
2.老年人:黄疸可能提示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胆道系统疾病(如胆管炎、胆管癌等),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多,黄疸症状可能不典型,常需结合病史、肝功能、腹部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且老年人对黄疸相关并发症的耐受能力较差,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