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患者有慢性血管内溶血致不同程度贫血、睡眠后或诱因下出现酱油色等血红蛋白尿、存在高凝易致静脉动脉血栓及多系统表现,儿童患者需关注对生长发育影响,女性患者月经失血或妊娠有影响,有基础病史者原有疾病与PNH相互影响。
一、贫血相关表现
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PNH)患者因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常出现慢性血管内溶血相关的贫血表现。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程度可轻可重,部分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疲劳,随病情进展贫血逐渐加重。贫血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GPI锚连蛋白缺乏,使红细胞对补体敏感性增加,易被补体攻击破坏,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造血代偿不足时引发贫血。
二、血红蛋白尿表现
血红蛋白尿是PNH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通常在睡眠后发作或加重。患者尿液可呈酱油色或浓茶色,这是因为血管内溶血释放大量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后,游离血红蛋白经肾小球滤过,形成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发作前可能无明显诱因,部分患者可因感染、劳累、月经、输血等因素诱发。
三、血栓形成倾向表现
PNH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血栓可发生于静脉或动脉,常见部位包括腹部静脉(如肝静脉、门静脉)、下肢深静脉、颅内静脉窦等。静脉血栓表现为相应部位肿胀、疼痛等,动脉血栓可导致相应器官缺血症状,如脑动脉血栓可引起头痛、偏瘫等,肠系膜动脉血栓可出现腹痛、便血等。血栓形成与PNH患者体内促凝物质增加、抗凝物质减少以及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的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
四、其他系统表现
1.消化系统: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可能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溶血相关的胃肠道黏膜损伤有关;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与溶血引起的消化道反应或肝功能异常等有关。
2.泌尿系统:长期血红蛋白尿可导致肾小管损伤,出现肾功能损害相关表现,如蛋白尿、管型尿等,严重时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另外,反复血红蛋白尿还可能引起尿路结石,表现为腰痛、血尿等。
3.血液系统:除贫血外,患者可能伴有血小板减少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白细胞减少可使患者易发生感染。
五、特殊人群表现特点
1.儿童患者:儿童PNH患者除上述一般表现外,还需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贫血可能导致儿童生长迟缓、智力发育受一定影响,同时血栓形成对儿童血管系统的损害可能更为隐匿且需密切监测,因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对远期健康产生更深远影响。
2.女性患者:女性患者月经失血可能加重贫血程度,需注意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在月经期间应加强营养支持及贫血相关指标的监测;同时,妊娠可能会加重PNH患者的病情,增加血栓形成等风险,妊娠前需充分评估病情并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
3.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存在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或慢性疾病的PNH患者,原有疾病可能与PNH相互影响。例如,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免疫状态的异常可能加剧PNH的溶血过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进一步升高,需综合评估病情,在治疗PNH的同时兼顾原有疾病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