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组织黄染由胆红素代谢障碍引发分类包括溶血性(红细胞大量破坏致非结合胆红素过多)、肝细胞性(肝细胞受损致胆红素摄取等功能降)、胆汁淤积性(胆道阻塞致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先天性非溶血性(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等有先天缺陷)相关检查有血清胆红素测定、尿胆红素与尿胆原测定、影像学检查新生儿黄疸分生理和病理成人黄疸需结合病史及伴随症状判断。
一、黄疸的定义
黄疸是因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巩膜等组织黄染的一种临床表现。胆红素分为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当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如生成过多、摄取障碍、结合或排泄异常等)时,血清胆红素浓度超出正常范围,便会引发黄疸。
二、黄疸的分类及特点
(一)溶血性黄疸
多因红细胞大量破坏,非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所致。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疸,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加。
(二)肝细胞性黄疸
由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降低引起。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减退等肝功能受损表现,实验室检查示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轻度增加。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因胆道阻塞,胆汁排泄障碍,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常见于胆管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临床表现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系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或排泄存在先天性缺陷引起,临床较为少见,如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等,多有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有相应胆红素代谢异常特点。
三、相关检查
(一)血清胆红素测定
可明确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有助于判断黄疸类型及程度。例如,溶血性黄疸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胆汁淤积性黄疸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肝细胞性黄疸两者均升高。
(二)尿胆红素与尿胆原测定
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尿胆原增加多见于溶血性黄疸,减少或消失可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
(三)影像学检查
如B超、CT、MRI等,可帮助发现胆道结石、肿瘤、肝内外胆管扩张等病变,对胆汁淤积性黄疸等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不同人群黄疸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黄疸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多在正常范围内;病理性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小时内)、程度重、进展快等,需及时就医,可能需光疗等干预。新生儿黄疸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尤其早产儿更应警惕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二)成人黄疸
需结合病史(如是否有肝炎病史、胆道疾病史等)、伴随症状(如有无腹痛、发热、消瘦等)综合判断。例如,有肝炎病史者出现黄疸需考虑肝炎复发等;有胆道结石病史者出现黄疸可能与结石梗阻胆道有关。成人出现黄疸应及时就诊,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