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不同人群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值不同,其过高常见原因有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低下(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感染因素)、胆汁排泄障碍(如胆道闭锁、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新生儿除皮肤巩膜黄染外有特殊表现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并可光疗等,成人多伴乏力等症状需查病因治原发病,生活上新生儿要合理喂养,成人避酗酒等,早产儿需更密切监测,有基础肝病者要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一、黄疸的定义与正常范围
黄疸是因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巩膜发黄的症状或体征。不同人群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值有别:成人血清总胆红素正常范围一般<17.1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通常于出生后2~3天出现,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若超出此范围则可视为黄疸值过高。
二、黄疸值过高的常见原因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1.红细胞增多症:如胎儿脐带结扎延迟等情况可致红细胞增多,进而使胆红素生成增加。2.同族免疫性溶血: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可引发胎儿红细胞破坏,大量胆红素释放入血。
(二)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低下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可导致胆红素蓄积,多见于足月儿和早产儿。2.感染因素:如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可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导致黄疸值升高。
(三)胆汁排泄障碍
1.胆道闭锁:这是新生儿期胆汁排泄障碍的重要原因,可导致胆红素在体内淤积,引起黄疸值过高且持续不退。2.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可阻碍胆汁正常排泄,使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
三、不同人群黄疸值过高的表现及应对
(一)新生儿
1.表现:除皮肤、巩膜黄染外,早产儿、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进展快(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或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等情况需警惕,严重时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出现嗜睡、拒奶、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2.应对: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可通过光疗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促进胆红素排泄,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换血治疗等。
(二)成人
1.表现:成人黄疸值过高多伴随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等症状,可能提示存在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等,需进一步通过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等明确病因。2.应对:需针对原发病进行诊治,如肝炎患者需明确是病毒性、药物性等类型并采取相应治疗,胆道疾病患者可能需手术等干预措施。
四、生活方式与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
新生儿应合理喂养,通过频繁喂养促进胆红素经肠道排泄;成人需避免酗酒、过度劳累等损害肝脏的行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二)特殊人群
1.早产儿:由于其肝细胞功能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更弱,黄疸值过高时需更密切监测,尽早采取光疗等干预措施,降低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风险。2.有基础肝病患者:如本身患有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出现黄疸值过高时,病情往往更复杂,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综合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