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等组织黄染,正常血清胆红素有范围,超一定值现肉眼可见黄疸,未达则为隐性黄疸;分类及成因有溶血性(红细胞大量破坏致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阴性等)、肝细胞性(肝细胞受损致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尿胆红素阳性等)、胆汁淤积性(肝内外梗阻致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红素强阳性等);临床表现各类型伴不同表现;诊断检查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不同病因;特殊人群中新生儿需监测胆红素,孕期女性要全面排查兼顾母婴安全,老年患者病因复杂需全面评估。
一、黄疸的定义
黄疸是因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巩膜等组织黄染的临床征象。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若血清胆红素虽升高但未达34.2μmol/L,仅肉眼不能察觉,称为隐性黄疸。
二、分类及成因
(一)溶血性黄疸
1.成因:多由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所致,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2.特点: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加。
(二)肝细胞性黄疸
1.成因: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
2.特点: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轻度增加。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1.成因
肝内性: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胆汁淤积等。
肝外性:常由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管癌等引起胆管梗阻所致。
2.特点: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粪色变浅。
三、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黄疸伴随不同表现,除皮肤、巩膜黄染外,溶血性黄疸可伴有贫血、血红蛋白尿等;肝细胞性黄疸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肝功能受损表现;胆汁淤积性黄疸可出现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症状。
四、诊断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功能(测定胆红素、转氨酶等)、胆红素代谢相关检查(如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测等),可帮助判断胆红素代谢情况及肝细胞功能。
(二)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胆道系统有无梗阻、肝脏有无占位性病变等,以确定黄疸病因。
五、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溶血性黄疸严重时可能需输血纠正贫血等;肝细胞性黄疸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病毒治疗病毒性肝炎等;胆汁淤积性黄疸若由胆管梗阻引起,需解除梗阻,如通过手术取出胆道结石等恢复胆汁通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新生儿因胆红素代谢特点易出现黄疸,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生理性黄疸一般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则需根据情况采取光疗等干预措施,家长应遵医嘱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情况及一般状态。
(二)孕期女性
孕期出现黄疸需全面排查病因,如考虑妊娠相关肝病等可能,要兼顾母婴安全,谨慎选择检查及治疗手段,保障孕妇健康及胎儿正常发育。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出现黄疸时,病因相对复杂,需全面评估,可能涉及多种系统疾病,要细致排查,如关注是否有胆道肿瘤、慢性肝病等,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考虑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特点,注重整体状况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