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破坏超骨髓代偿致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引发,病因含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病等),临床表现有皮肤巩膜黄染、急性溶血的发热寒战等及慢性溶血的贫血脾大,诊断靠病史采集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胆红素测定等),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预防包括遗传咨询、新生儿保健、避免诱因,特殊人群中新生儿需严密监测胆红素,老年人要注重基础疾病及用药等。
一、溶血性黄疸的定义
溶血性黄疸是因红细胞破坏速率超出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致使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而引发的黄疸。
二、病因构成
(一)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因红细胞膜蛋白缺陷致红细胞形态异常易被破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体内相关酶缺陷,接触氧化性物质后易发生溶血。
(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调节异常,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导致红细胞被破坏;2.新生儿溶血病:多因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引发免疫反应,或母体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3.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输入血型不匹配的血液,受者体内抗体与输入红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致溶血。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皮肤、巩膜出现黄染,黄疸程度可因溶血程度而异,轻者仅面部、颈部黄染,重者全身皮肤明显黄染。
(二)急性溶血表现
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等,严重时可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损害表现。
(三)慢性溶血表现
长期溶血可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部分患者有脾大情况。
四、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有无家族遗传性溶血病史、近期用药史(如是否接触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输血史及新生儿溶血病相关的母婴血型情况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见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提示骨髓代偿性增生;2.血清胆红素测定: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3.特殊检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通过Coombs试验等明确,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可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等协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新生儿溶血病进行光照疗法等。
(二)对症支持
维持内环境稳定,严重贫血时可考虑输血,但需谨慎评估输血风险;对于急性溶血出现肾功能损害者,需积极处理以保护肾功能。
六、预防措施
(一)遗传咨询
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疾病遗传方式及子代患病风险。
(二)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溶血病需做好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母婴血型不合情况,新生儿出生后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以便及时干预。
(三)避免诱因
避免接触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如某些磺胺类药物)、化学物质等,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及过敏史。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新生儿溶血病需严密监测胆红素,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高胆红素易引发胆红素脑病,需根据胆红素水平及时采取光照等干预措施,同时关注新生儿一般状况,如吃奶、精神等情况。
(二)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溶血性黄疸时,需注重基础疾病对溶血的影响,如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影响机体状态,用药时需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溶血的药物,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关注其器官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