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升高原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母婴血型不合致新生儿溶血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致红细胞破坏多、地中海贫血致血红素分解增)、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新生儿生理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不足、药物抑制该酶、肝脏疾病影响)、胆红素排泄障碍(胆道闭锁、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特殊人群中新生儿因生理特点更易黄疸、有溶血病史人群需警惕再次红细胞破坏致黄疸、有胆道或肝脏疾病史人群要密切关注胆红素代谢及时干预。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一)红细胞破坏过多
1.新生儿溶血病: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使胆红素生成显著增加。例如,ABO血型不合较常见于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母亲体内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红细胞酶系统异常,红细胞稳定性下降,易被破坏,引发胆红素生成过多。这种疾病有遗传倾向,男性发病较多见。
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红细胞膜异常,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易被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
(二)血红素代谢异常
某些疾病导致血红素分解增加,如地中海贫血,患者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异常血红蛋白堆积,加速血红素分解,使胆红素生成增多。
二、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一)新生儿生理性因素
新生儿出生后,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活性不足,约为成人的1%-2%,该酶是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关键酶,活性不足导致非结合胆红素代谢障碍,易出现黄疸。一般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早产儿出现时间更早,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
(二)药物因素影响
某些药物可抑制UDPGT活性,影响胆红素代谢。例如磺胺类药物,其分子结构可能与UDPGT结合,抑制该酶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转化受阻,导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
(三)肝脏疾病影响
如病毒性肝炎,病毒侵袭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受损,影响其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功能。肝炎病毒可直接损伤肝细胞,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能力下降,同时炎症反应可能影响胆管,导致排泄障碍,进一步加重黄疸。
三、胆红素排泄障碍
(一)胆道闭锁
这是新生儿期阻塞性黄疸的常见原因,多为肝内外胆道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导致胆汁排泄通道梗阻。胆道闭锁使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入肠道,反流入血,引起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患儿出生后黄疸持续不退且进行性加重,大便颜色逐渐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
(二)肝炎综合征
多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肝炎,如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导致肝细胞受损、胆管上皮细胞破坏,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炎症、坏死可影响胆汁分泌和排泄,使结合胆红素在体内潴留。
(三)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胆管呈囊性或梭状扩张,导致胆汁排泄不畅,结合胆红素排出受阻,血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患儿可出现黄疸、腹痛等表现,黄疸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加重。
特殊人群方面,新生儿由于生理特点,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更易因上述原因出现黄疸过高;对于有溶血病史的人群,需警惕再次发生红细胞破坏增多导致黄疸;有胆道疾病史或肝脏疾病史的人群,要密切关注胆红素代谢情况,及时发现胆红素排泄或处理障碍相关问题,以便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