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贫血的原因主要包括造血原料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性贫血。造血原料缺乏有铁缺乏(儿童铁摄入不足、青少年女孩铁流失增加、长期慢性失血致铁丢失过多)及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饮食摄入不足、婴儿喂养不当);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有遗传性因素(如地中海贫血)和后天获得性因素(药物、化学物质、辐射损伤及感染性疾病影响);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G6PD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相关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有急性失血(外伤、消化道急性出血)和慢性失血(消化道、泌尿系统慢性失血)。
一、造血原料缺乏
1.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儿童铁摄入不足是常见原因。婴幼儿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蛋黄、肉类等,易发生铁缺乏性贫血。青少年期女孩月经初潮后铁流失增加,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也易出现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慢性失血,会使铁丢失过多,进而引起缺铁性贫血。有研究表明,缺铁会影响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出现贫血症状。
2.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参与DNA合成,缺乏时会影响红细胞的成熟。饮食中摄入不足是常见原因,比如长期素食的儿童可能缺乏维生素B,而叶酸缺乏常见于长期食用煮沸过度的食物,因为煮沸过度会破坏食物中的叶酸。婴儿期若喂养不当,如母乳中维生素B含量不足且未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B和叶酸的辅食,也易导致缺乏。维生素B缺乏除了引起贫血外,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叶酸缺乏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1.遗传性因素:一些遗传性疾病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例如,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合成障碍,从而引起贫血。这种疾病多有家族遗传史,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贫血症状,病情轻重不一。
2.后天获得性因素: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或辐射等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比如,长期接触苯等化学物质,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一些感染性疾病,如严重的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等,也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引起贫血。
三、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男性患儿发病较多。患儿食用蚕豆等特定食物或接触某些药物后,可诱发急性溶血,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
2.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属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多因母婴血型不合,如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新生儿出现溶血,引起贫血。另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也可发生在儿童期,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出现贫血症状。
3.感染相关溶血性贫血: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例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红细胞膜改变,使红细胞易被破坏,从而引发贫血。感染导致的溶血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毒素作用等有关。
四、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儿童外伤导致的大量失血,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引起的严重外伤出血,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急性失血性贫血。另外,消化道急性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等,也会导致急性失血,引起贫血症状,患儿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2.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是儿童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比如,消化道慢性失血,常见于肠道畸形、肛裂等疾病,血液缓慢丢失,机体有一定的代偿机制,但长期积累会导致贫血。还有泌尿系统慢性失血,如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可导致血尿,长期血尿会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