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引发的肝脏病理改变可由多种因素致脂肪代谢失衡过度蓄积,病因包括肥胖相关、酒精因素、代谢综合征、营养不良、药物或毒物等,分类有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数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进展有相应表现,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治疗与预防以非药物干预为基础,有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控制基础疾病等,还有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引发的肝脏病理改变,并非独立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肝细胞脂肪代谢失衡,使脂肪在肝脏过度蓄积。
二、病因分析
1.肥胖相关:体内脂肪总量过多或分布异常时,脂肪代谢紊乱,多余脂肪易在肝脏堆积,尤其腹部肥胖人群风险更高,因脂肪细胞释放的游离脂肪酸等进入肝脏增多,干扰肝脏正常代谢。
2.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肝脏脂肪酸氧化过程,阻碍肝脏对脂肪的代谢清除,致使酒精性脂肪肝发生,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酒精对肝脏细胞有毒性作用。
3.代谢综合征: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机体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加,大量游离脂肪酸运至肝脏,超出肝脏代谢能力;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易沉积于肝脏引发脂肪肝。
4.营养不良:长期节食、胃肠吸收障碍等致蛋白质缺乏,机体无法合成载脂蛋白,影响脂肪转运出肝脏,造成脂肪在肝内堆积。
5.药物或毒物: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工业毒物(如四氯化碳等)可干扰肝脏脂肪代谢过程,引发脂肪肝。
三、分类情况
1.酒精性脂肪肝: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根据饮酒量及病程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等阶段。
2.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酒精摄入无关,主要因代谢因素导致,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伴随。
四、症状表现
多数早期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病情进展时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等,若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还可能有腹水、门脉高压等相关表现。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是常用筛查手段,可发现肝脏回声增强等脂肪变征象;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肝脏密度改变,判断脂肪浸润程度;磁共振波谱分析可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含量。
2.血液生化检查:检测肝功能(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可了解肝脏炎症情况,检测血脂(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评估脂代谢状态,检测血糖、胰岛素水平辅助判断是否存在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
六、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原则
非药物干预为基础,对于有基础疾病者需控制原发病。
饮食调整:减少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保证营养均衡,控制热量摄入以减轻体重。
运动锻炼: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消耗体内脂肪,每周坚持一定时长和强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脂肪肝状况,例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基础疾病控制:糖尿病患者需规范控制血糖,高血脂患者合理使用降脂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控制血脂水平。
酒精性脂肪肝:必须严格戒酒,让肝脏有机会修复脂肪代谢紊乱的状况。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脂肪肝:多与肥胖、不合理饮食等有关,需关注儿童体重管理,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零食摄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避免因肥胖相关代谢问题影响生长发育及肝脏健康。
孕妇脂肪肝:需谨慎处理,避免盲目使用药物,通过合理调整饮食(保证营养但不过量)、适度轻柔活动来管理,因孕期特殊生理状态,肝脏负担可能加重,需密切监测肝脏情况。
老年人脂肪肝: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在治疗脂肪肝时兼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健康问题,选择对肝脏负担小且适合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干预方式,如低强度运动、清淡饮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