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成因分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破坏过多等)、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如肝脏疾病、代谢性疾病等)、胆汁排泄障碍(如胆管梗阻等),分类有溶血性(有贫血等表现)、肝细胞性(有肝功能受损表现)、胆汁淤积性(皮肤暗黄伴瘙痒等),诊断检查含实验室(血常规、肝功能等)和影像学(腹部超声等),治疗针对病因,特殊人群中新生儿需监测胆红素防脑病,孕妇要排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老年人需重点排查肿瘤性疾病。
一、黄疸的定义
黄疸是因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的症状与体征。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临床可观察到黄疸表现。
二、黄疸的成因分类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1.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新生儿溶血病,因母婴血型不合致红细胞大量破坏,非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溶血性疾病也可引发此类情况,过多的非结合胆红素超出肝细胞摄取、结合能力,从而导致黄疸。
2.其他原因:某些血液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疟疾等也可因红细胞破坏增加,使胆红素生成过量。
(二)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1.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中毒性肝炎等,可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与排泄功能,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蓄积引发黄疸。
2.代谢性疾病: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因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及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导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三)胆汁排泄障碍
1.胆管梗阻:胆管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可阻塞胆管,使胆汁排泄受阻,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引发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常伴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等表现。
三、黄疸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一)溶血性黄疸
多有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等,皮肤黏膜呈浅柠檬色,一般无皮肤瘙痒,同时可伴有脾大,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明显增加。
(二)肝细胞性黄疸
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肝功能受损相关表现,皮肤黏膜呈浅黄至深黄色,部分患者有皮肤瘙痒,实验室检查示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轻度增加。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皮肤呈暗黄色,严重时呈黄绿色,伴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四、黄疸的诊断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溶血性疾病。
2.肝功能: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转氨酶等指标,评估肝细胞功能及胆红素代谢情况。
3.凝血功能:了解肝脏合成功能,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胆囊、胆管等结构,协助发现胆管结石、占位性病变等导致胆汁淤积的情况。
2.CT或MRI:对肝脏、胆管的占位性病变等有较高诊断价值,能更清晰显示胆道系统及肝脏实质情况。
五、黄疸的治疗原则
治疗需针对病因进行。如溶血性黄疸严重时可能需换血疗法;肝细胞性黄疸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病毒治疗病毒性肝炎等;胆汁淤积性黄疸则需解除胆管梗阻,如通过手术取出胆管结石、切除肿瘤等恢复胆汁排泄。
六、特殊人群黄疸的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新生儿黄疸较为常见,尤其是早产儿,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若胆红素水平过高,需及时采取光疗等干预措施,因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受高胆红素影响。
(二)孕妇
孕妇出现黄疸需排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特殊情况,此类情况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三)老年人
老年人黄疸需重点排查肿瘤性疾病(如胆管癌、肝癌等),因老年人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应通过全面检查明确病因,采取合适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