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中与贫血相关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等及其各自正常范围、意义,如血红蛋白可判断是否贫血及不同年龄段正常参考值不同原因;红细胞计数减少提示贫血及不同性别、新生儿差异原因;红细胞比容降低常见于贫血及不同生活方式影响;平均红细胞体积等可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及明确病因类型;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红细胞生成功能及不同情况意义和不同年龄人群差异。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血常规中判断贫血的关键指标。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为170~200g/L。当血红蛋白低于相应正常范围下限,提示可能存在贫血。例如,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可分别初步判定为男性、女性、孕妇贫血。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参考值不同,这是因为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不同,新生儿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环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多,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建立,氧供增加,血红蛋白逐渐下降;儿童随着生长发育,身体对氧的需求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血红蛋白水平。
二、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也与贫血密切相关。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约为(4.0~5.5)×1012/L,成年女性约为(3.5~5.0)×1012/L,新生儿约为(6.0~7.0)×1012/L。红细胞计数减少常提示贫血,其减少的程度可辅助判断贫血的严重程度。比如,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时,贫血往往较为严重。不同性别之间红细胞计数存在差异,一般男性略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理特点,如肌肉量相对较多,对氧的需求稍高等因素有关;新生儿红细胞计数高是适应宫内缺氧环境的生理表现。
三、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性红细胞比容正常范围为0.40~0.50,成年女性为0.35~0.45。红细胞比容降低常见于各种贫血,其降低的幅度可反映贫血的程度。例如,严重贫血时红细胞比容会显著降低。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高海拔生活的人群,由于缺氧刺激,红细胞比容可能会升高以增加携氧能力,而如果是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可能会出现红细胞比容降低导致贫血。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范围约为80~100fl。MCV可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MCV降低,如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时MCV升高,如巨幼细胞贫血;正细胞性贫血时MCV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同年龄阶段,MCV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儿童的MCV范围与成人略有不同,这与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的生成特点有关。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范围约为27~34pg。MCH降低常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MCH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范围约为320~360g/L。MCHC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MCHC正常可见于正细胞性贫血等情况。这些指标的变化对于明确贫血的病因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缺铁性贫血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贫血时可通过这些指标初步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复发等情况。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计数可以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正常成人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为0.5%~1.5%,绝对值为(24~84)×10/L。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提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活跃;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儿童的骨髓造血功能相对活跃,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略有差异,而且在儿童患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等情况时,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变化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年龄和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