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贫血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与生理变化、营养素摄入不足等多因素相关,铁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及妊娠合并症等可致贫血,有面色苍白等表现,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诊断,可通过饮食调整、补充营养素治疗,高龄孕妇、有基础疾病孕妇需特别注意,严重贫血会影响胎儿健康,要及时发现治疗并定期产检。
1.定义与流行病学
怀孕贫血是孕妇在妊娠期发生的贫血现象,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相关研究,全球范围内孕妇贫血的发生率较高,在中国,孕妇贫血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一定的比例分布,其发生与孕妇妊娠期生理变化、铁等营养素摄入不足等多种因素相关。
从生理学角度看,孕妇妊娠期血容量增加,且红细胞增加幅度相对小于血浆增加幅度,导致血液稀释,容易引发贫血。
2.病因分析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孕妇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日常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如孕妇饮食中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等)摄入过少,就容易导致铁缺乏性贫血。例如,一些孕妇由于饮食习惯问题,长期素食且未补充足够的铁剂,就会使体内铁储备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
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参与DNA合成,缺乏时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孕妇对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需求增加,如果孕妇饮食中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或者存在胃肠道疾病影响其吸收,就可能引起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比如,患有胃肠道慢性疾病的孕妇,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受损,容易出现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的贫血。
其他因素:某些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也可能影响孕妇的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发生;还有一些孕妇可能存在慢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性疾病等,也会干扰正常的造血过程,引发贫血。
3.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孕妇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面色苍白是由于贫血导致血红蛋白携带氧能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面部血液循环减少所致;乏力则是因为机体各组织器官缺氧,能量代谢障碍引起。
不同类型贫血的特殊表现:铁缺乏性贫血孕妇可能伴有异食癖等表现;巨幼细胞贫血孕妇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手足麻木、感觉障碍等,这是因为维生素B12缺乏影响神经系统髓鞘合成。
4.诊断方法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的基本检查方法。通过血常规可以检测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指标。一般来说,孕妇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g/L可考虑为贫血,同时还可以根据红细胞形态等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提示铁缺乏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多提示巨幼细胞贫血等。
铁代谢相关检查:包括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检测。血清铁蛋白降低提示铁储备不足,是铁缺乏性贫血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也是铁缺乏性贫血的典型表现。
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测:血清叶酸水平低于6.8nmol/L、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74pmol/L可诊断为相应的缺乏,有助于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
5.治疗与干预
饮食调整:对于贫血孕妇,首先应注重饮食调整。铁缺乏性贫血孕妇应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适当多吃红肉(如牛肉、猪肉等)、动物肝脏、豆类等;巨幼细胞贫血孕妇则要增加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新鲜绿叶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制品等。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血状况。
营养素补充:根据贫血的类型补充相应的营养素。铁缺乏性贫血可补充铁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注意维生素C的补充有助于铁的吸收;巨幼细胞贫血则需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叶酸一般采用口服补充,维生素B12可肌肉注射等。
6.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贫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孕妇的身体状况可能不如年轻孕妇,营养吸收能力、造血功能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高龄孕妇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加强饮食营养,必要时更积极地进行营养素补充。
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对于本身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孕妇,发生贫血的可能性更大,且病情可能更为复杂。这类孕妇需要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更加谨慎地处理贫血问题,密切与多学科医生合作,综合评估贫血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胎儿健康影响:严重的怀孕贫血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对于怀孕贫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确保胎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供应和正常的生长发育环境。孕妇自身也要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自身贫血状况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