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可辅助判断贫血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外周血涂片检查可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形态初步鉴别贫血原因;其他相关检查如血清铁等指标可助诊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和叶酸测定可助诊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穿刺检查可明确贫血原因。不同人群因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各项检查指标及贫血情况。
一、血常规检查
1.血红蛋白浓度(Hb)
意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通过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则考虑为贫血。不同年龄段人群血红蛋白正常范围有所差异,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也不同,例如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g/L,6-14岁儿童低于120g/L等。生活方式中长期素食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增加贫血风险;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慢性肾病等,可能因机体代谢等问题影响血红蛋白生成。
2.红细胞计数(RBC)
意义:红细胞计数反映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计数减少常见于贫血情况,但需要结合血红蛋白浓度等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对于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不同,男性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约(4.0-5.5)×1012/L,女性约(3.5-5.0)×1012/L,儿童因年龄不同也有相应正常范围。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异常;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红细胞计数可能出现异常改变。
3.红细胞比容(HCT)
意义: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它能辅助判断贫血的程度和类型。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比容降低较明显。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红细胞比容正常范围有别,男性红细胞比容正常范围约0.40-0.50,女性约0.35-0.45,儿童也因年龄不同有相应范围。长期处于高原环境的人群,由于缺氧刺激,红细胞比容可能会升高;有失水情况的人群,红细胞比容会相对增高。
二、外周血涂片检查
1.红细胞形态观察
意义: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等可以初步判断贫血的原因。例如,缺铁性贫血时可见红细胞体积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见红细胞体积增大,呈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改变。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外周血涂片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遗传性红细胞形态异常导致的贫血;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的人群,红细胞形态可能出现异常改变。
2.白细胞和血小板观察
意义:同时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情况,有助于鉴别贫血的原因。例如,白血病患者可能同时伴有白细胞数量及形态异常,以及血小板减少等情况;某些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贫血可能会伴随白细胞改变。对于有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外周血涂片检查中可能会发现相关细胞异常改变;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更需要密切观察外周血涂片的细胞情况。
三、其他相关检查
1.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转铁蛋白饱和度
意义: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血清铁的正常范围因检测方法不同有所差异,一般成年男性血清铁正常范围约11-30μmol/L,女性约9-27μmol/L。总铁结合力正常范围成年男性约45-77μmol/L,女性约54-77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范围约15%-50%。对于素食者等铁摄入不足的人群,血清铁等指标可能出现异常;有慢性失血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消化道慢性出血等,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相关指标会有相应改变。
2.维生素B和叶酸测定
意义:维生素B缺乏或叶酸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正常范围约133-675pmol/L,叶酸正常范围约5-16nmol/L。长期素食且未补充足够维生素B和叶酸的人群,容易出现这两种物质缺乏;有胃肠道疾病病史,如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可能影响维生素B和叶酸的吸收,导致相关贫血。
3.骨髓穿刺检查
意义: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及比例等,有助于明确贫血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还是造血原料缺乏等原因引起。对于一些疑难性贫血病例,骨髓穿刺检查尤为重要。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穿刺可见造血细胞明显减少;白血病患者骨髓穿刺可见大量异常白血病细胞。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骨髓穿刺检查可以更早发现潜在的造血系统问题;有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化学毒物病史的人群,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评估造血功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