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细胞性贫血是血常规中红细胞平均体积在80-100fl之间的贫血,病因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如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骨髓浸润性疾病)、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面色苍白、乏力等)及不同病因相关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出血感染倾向、溶血性贫血有黄疸、急性失血有失血性休克表现);诊断需血常规、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检查;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用免疫抑制或移植、溶血性贫血用相应药物、急性失血止血补液)和支持对症治疗(输注红细胞、营养支持等)。
一、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受损,导致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生成减少。研究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且其增殖分化能力下降,使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均生成减少。另外,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骨髓中红系前体细胞显著减少,而粒系和巨核系细胞正常,导致单纯红细胞生成不足而引发贫血。
骨髓浸润性疾病: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排挤正常的造血组织,使正常红细胞生成受到抑制。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和幼稚白血病细胞可占骨髓有核细胞的30%以上,严重影响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包括红细胞。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殖,也会影响正常造血,导致正常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溶血性贫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红细胞,这些红细胞对补体敏感,容易在血管内或血管外被破坏。研究发现,该病患者的红细胞膜存在缺陷,导致其对补体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发生溶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引起正常细胞性贫血。另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例如,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体多为IgG,可在37℃时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使红细胞破坏增加。
3.急性失血:如外伤大失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等,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导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引起正常细胞性贫血。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其中红细胞也随之丢失,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迅速减少,导致贫血。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贫血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缺氧引起的。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贫血时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精神不振等情况;老年人则可能更容易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因为其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对缺氧的耐受能力较差。
2.不同病因相关表现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除了贫血表现外,还可能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以及感染表现,如发热、咳嗽等,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
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胆红素生成增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例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黄疸可能是其常见表现之一,且在感染、劳累等诱因下可加重。
急性失血患者除了贫血表现外,还可能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这取决于失血的速度和量。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起休克。
三、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是诊断正常细胞性贫血的基础检查,可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MCV在80-100fl之间。同时还可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为进一步查找病因提供线索。
2.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染色等情况。例如,在溶血性贫血时,可发现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在骨髓病性贫血时,可看到红细胞形态畸形、有核红细胞等。
3.骨髓穿刺检查:对于明确贫血的病因至关重要。通过骨髓穿刺可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增生情况、各系细胞的比例和形态等。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可见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
4.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能进行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等检查,以排除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其他类型贫血,并查找正常细胞性贫血的具体病因。例如,怀疑溶血性贫血时,可进行Coombs试验、酸溶血试验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如使用环孢素等药物;对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溶血性贫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可使用雄激素等药物刺激骨髓造血,也可使用补体抑制剂等进行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急性失血患者需要积极止血,并补充血容量,根据失血情况可输入红细胞悬液等。
2.支持对症治疗:对于贫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输注红细胞,以缓解缺氧症状。但在输注红细胞时要注意适应证和输血相关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要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对于存在营养缺乏因素导致的正常细胞性贫血,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相关的贫血,要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儿童患者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要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促进造血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