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原料缺乏(铁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二是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包括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性因素、机械性因素);三是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抗肿瘤药物等)等可影响造血干细胞,使其增殖分化障碍,进而引起红细胞生成减少。在儿童中,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如范可尼贫血)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患儿从幼年时期就可能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且常伴有发育异常等情况。
2.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基质细胞、骨髓微循环等构成造血微环境,若其出现问题会影响红细胞生成。例如,骨髓纤维化时,骨髓内纤维组织增生,正常造血组织被取代,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生成显著减少。这种情况可见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也可见于某些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髓引起的继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除了贫血外,还可能有肝脾肿大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3.造血原料缺乏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铁缺乏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是常见原因,比如婴幼儿、青少年若挑食、偏食,膳食中铁含量不能满足生长需求;育龄女性由于月经失血等原因,铁丢失增加,若不注意补充,易发生缺铁;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铁吸收减少,也可能出现铁缺乏。长期慢性失血,如胃溃疡出血、月经过多等,会使铁丢失过多,若未及时补充,会导致体内铁储备耗竭,影响血红蛋白合成,从而引发贫血。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铁蛋白降低等指标异常。
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是DNA合成过程中必需的辅酶,缺乏时会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缺乏的原因包括摄入不足(如素食者长期不摄入动物性食物)、吸收障碍(如恶性贫血患者因胃黏膜壁细胞受损,内因子缺乏,影响维生素B吸收;胃肠道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也可导致维生素B吸收不良);叶酸缺乏多由于摄入不足(如长期酗酒、营养不良)、需要量增加(如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以及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幼儿、儿童)、药物影响(如某些抗癫痫药、甲氨蝶呤等可干扰叶酸代谢)。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增大,骨髓中可见巨幼样变的红细胞等典型表现。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异常,红细胞呈球形,变形性降低,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易被破坏。患儿自幼可能出现贫血、黄疸、脾肿大等表现,新生儿期可能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胆石症等并发症,不同性别患病几率无明显差异,但遗传方式决定了家族中可能有多人患病。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性半合子和女性纯合子发病。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容易受到氧化剂损伤而发生溶血。食用蚕豆、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感染等可诱发溶血发作。新生儿期可表现为新生儿黄疸,且黄疸程度较重;儿童及成人发病时多有血红蛋白尿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患病,但男性发病相对更常见,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该基因异常就会发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需两条都异常才发病。
2.红细胞外在因素
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溶血。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冷抗体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寒冷环境可诱发溶血发作。药物也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
机械性因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由于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网,红细胞通过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碎溶血。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血管炎等也可能因红细胞流经病变部位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发生溶血,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因相应疾病导致机械性溶血性贫血,基础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发病情况。
三、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如外伤导致的大血管破裂、内脏器官(如肝、脾)破裂等引起的急性大量出血,短时间内红细胞丢失过多,超出骨髓的代偿能力,迅速引起贫血。例如,严重车祸导致的肝破裂大出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同时伴有贫血相关症状,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因急性外伤等原因发生急性失血性贫血。
2.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少量失血,如消化道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复出血、痔疮长期出血、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可导致月经过多)等。由于失血缓慢,机体有一定的代偿机制,但长期积累会导致铁丢失过多,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例如,长期月经过多的育龄女性,若未得到有效治疗,会逐渐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等,不同年龄、性别中,女性因生理结构特点,月经过多相关慢性失血较常见,而不同年龄段的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发生率不同,也会影响慢性失血性贫血的发生。